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专业委员会编写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2》(以下简称白皮书),在目前已经获得实际应用或者第三方测试验证的各种大规模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技术相对成熟,适合100兆瓦以上级别储能系统;钠硫电池、钒电池、锂电池、超级铅酸电池和飞轮储能电池已经开始运用于兆瓦级别的应用中;而在百千瓦及以下级别的应用中,大多数储能技术都能够满足需求。
迟永宁也认为,各种储能技术由于其在技术、原理、功能特性等都不尽相同,其应用范围将有所区别,未来的储能应用会更有针对性,呈现各种技术互为补充的局面。
“而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对常规电源而言最大的不同是由于其间歇性带来的输出功率波动,未来对于大规模接入系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与之相匹配的大容量、低成本储能技术将更具优势。”迟永宁对本报记者说。
白皮书中还提到,从循环寿命看,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以及超导储能的循环寿命都超过了100000次,非常适合应用于需要频繁充放电的场合,化学储能领域的全钒液流电池也拥有较长的循环寿命。在应用领域方面,钠硫电池在电网调峰、负荷转移和备用容量(旋转备用等)领域和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的应用比例最高,是化学储能领域较成熟的技术。液流电池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锂离子电池技术除在这些领域占一定比例外,在电网频率调节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另外,飞轮储能和先进铅酸电池在调频领域也有应用案例。
储能经济性还不如弃风?
“国网和南网这两个兆瓦级储能示范项目主要是技术示范,还远未达到商业化规模化运作的条件。”迟永宁向本报记者表示。
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风电100兆瓦,储能电池20兆瓦,其中储能电池投资约4亿元,即每兆瓦储能的总投入为2000万元,每兆瓦风电需要花费的储能投入400万元。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47000兆瓦,记者按照张北储输项目20%的储能设备配比计算,所需的储能一次性投入一共为1880亿元;而去年全年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3,累计风电发电量为890亿千瓦时,记者以国家发改委2009年制定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最高价格0.61元/千瓦时来算,如果弃风高达15%-35%,实际损失约为81.44亿元-190.0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