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中国的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滞后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了避免更多的清洁能源发电被浪费,中国应吸取德国的经验和教训,迅速开始大规模地建设远距离特高压输电网。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气候保护导致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压力,燃煤发电必须退出发电主力的舞台,把位置让给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资源最丰富的两大形式是风力和太阳能,中国可供经济开发的风力和太阳能加起来,是现在电力需求量的几十倍,从能源资源上讲,应无任何顾虑。从成本上来看,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会低于燃煤发电,在2030年之前还会低于核电。因此,成本将很快不是障碍。2050年中国的电力主要产自风力和太阳能,已没有悬念。
德国的风光发电量已经超过了总发电量的15%,每年还在以几百万千瓦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成为德国的主力电源。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德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来者借鉴。
尽管德国是一个南北只有800多公里长、东西只有600多公里宽的国家,但德国上下仍在抱怨特高压线路的规划建设落后于风光电的发展,担心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行滞后将造成巨大弃风损失。目前,德国正在启动能源转型2.0版,关键任务就是解决大规模风光电并网带来的输电网和配电网能力不足及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问题。加速规划建设纵贯南北的长达800公里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扩大德国北部风力发电的规模并将电力输往南部。作为长远规划,德国还在考虑将北部的风电场与挪威峡湾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用特高压输电线路连接,为不稳定的风电蓄能调节。
对于中国来说,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要大发展,三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风光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中国的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和西部,而用电负荷集中在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如果想从能源资源富余地区获取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则需要将电力通过平均1000多公里、最长达4000多公里的距离输送到用电负荷集中地区。目前人类还未发现有比高压输电更便捷经济的办法在陆地上远距离输送电力。
以功率为1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为例,在上海一年只能发电1000千瓦时左右,在青海格尔木一年就可发电1600千瓦时左右,提高约60%;而通过2000公里左右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将电力从格尔木输送到上海,损耗却只有5%左右,且远距离输电成本比太阳能发电成本低得多。因此,如果仅考虑发电和输电的成本因素,在青海用太阳能发电输送到上海,比在上海用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明显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