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之困是模式之困
在企业看来,做项目是要盈利的,但是过分依靠补贴的新能源项目,始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以分布式为重。尽管从政府到国家电网等各方面,对分布式可谓深爱有加,但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实质上并非表面那样热闹。以光伏为例,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在谈及其原因时直指:“在发展分布式过程中,大家并没看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
她进一步介绍称,“分布式终端用户消纳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投资收益。多少电是用户自发自用,多少电是并给电网的都需要辨别。电站完工后,其产权还存在风险性,屋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可能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协商三者关系是一大难题。此外,终端用户消纳的持续能力,像终端用户是否会发生停工歇业,转产或厂房转让后,下一个用户是否能维持同样的用电水平,都会影响项目未来盈利”。林伯强表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新能源如何盈利都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欧美国家现在也均对新能源采取补贴政策,而且补贴幅度远超我国。目前我国新能源主要靠政府补贴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或勉强盈利,但从收益来看并不是非常乐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也指出,目前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其性质弄清楚,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发展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国家的责任和全民的义务,很多企业把其作为纯盈利的手段,动机不太对。发展新能源应该是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给予补贴,市场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现在补贴更多的是为了将来不补贴。
如何迈入市场化轨道
针对新能源发展面临的盈利模式困扰,如何尽早进入市场化轨道成为新能源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孟宪淦认为,未来要想让新能源摆脱依靠政府补贴的盈利模式,现在来看最重要的还是科技进步,在1976年的时候,我国1瓦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成本大概是400元左右,去年我国1瓦的光伏组件成本已经降至4元,30多年价格降低了99%,主要靠的就是技术进步。“目前欧洲由于电价较高,一些地区新能源发电已经可以自身实现盈利,我国电价较低,预计政府补贴可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但目前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大概2020年新能源发电能够实现平价,不再需要政府补贴也能够盈利。”孟宪淦说。
林伯强则认为,由于成本较高、供给不稳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预计新能源都将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经营下去,现在能够做的是做大市场,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从以往经验看,规模增长一倍,成本可降低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