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的漂亮反击
由于林地占用许可证迟迟未批,林业手续办理时间长,人员无法及时进场施工,耽误了工期,在2011年9月哈郑工程全线施工进度评比中,陕西送变电在24家参建单位中排名倒数第一。而今年3月的评比中,陕西送变电一举逆袭名列第一,在全线进行了全国首条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展放试点,还夺得了国家电网公司线路工程质量管理流动红旗。这场漂亮的反击战,是怎么打的?
陕西送变电第四分公司副经理段新生在送变电行业干了19年,这几年,他感觉到机械装备、工器具投入力度大得多了,尤其是哈郑工程。比如陕西段全线普遍应用大型张力机、平臂抱杆组塔,动力伞放线等“高精尖”施工装备,现场设备、工器具全部提前到位,数量充足。段新生说:“以前经常是工具设备不够用,大家等米下锅。这次大型设备投入到位,小型工具配套充足,人力与机械施工的差距就马上表现出来了。”
“陕西送变电以前在机械装备应用方面有欠账。”郭经理毫不避讳地说,“这几年,我们高度重视提升装备水平,购买、研发了一大批新型施工机械装备,在哈郑工程中大量应用。”
“是否会增加工程成本?”记者问。“前期来看当然是投入高,但施工效率明显提升,保障了现场作业的速度与质量。后期来看,人力成本减少,设备利用率高,其实是降低了施工成本。”郭经理说,超前购置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成熟的技术储备,是陕西送变电在哈郑工程施工中领先的关键。“现在是拼设备的年代,我们要用一流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来建设特高压工程。”
“郑宝森副总经理提出,输变电施工技术创新工作是一场技术革命。我们长期在一线的人对这句话感受特别深,比如这次研发的冲抓锥就是一个例子。”冲抓锥的正式名字是轻型掏挖基础工具,陕西送变电第四分公司专责工程师李震告诉记者,哈郑线路工程采用掏挖式基础,开挖方量小,能有效减少植被破坏。以前以人力开挖,一个基础需要六七个人挖一周,速度慢不说,人在坑下作业的安全隐患大。
“我们标段所在地大多是失陷性黄土地质,冲抓锥类似盗墓小说里常见的洛阳铲,直上直下,一边挖一边带土上来,可以在黄土地上冲挖孔径1.8米、深度20米的基础坑洞。”李震说,3个半小时就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一个12米基坑,人还不用下坑。“重量轻,操作简单,一天就能挖两个基础坑。所以我们一进场,基础开挖进度很快就赶上了其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