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nSense的可穿戴
InvenSense公司在消费电子展(CES)上发布了一款可穿戴且可理解使用情境(Contextual Awareness)的系统开发套件(CA-SDK),将有助于这一类可穿戴式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图2:InvenSense的软体开发套件包含一块PCB板,板上安装其9轴INU以及MotionTracking软体

这款可穿戴的CA-SDK套件看起来就像一只手表,包含一个9轴的惯性导航单元(INU)──MPU-9250。InvenSense公司在去年CES上发布其9轴INU的早期版本,当时这款产品中搭载其晶片上动作追踪(MotionTracking)演算法,以侦测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和其它消费电子设备的方向、位置与动作。
今年InvenSense公司将INU的体积从4x4mm缩小到了3x3mm,同时还扩展其动作追踪演算法功能,使其搭载具有使用情境意识的演算法,以侦测设备的情境架构,并且制作了一款虚拟感测器,可根据具体动作改变它们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衍生的计算功能,例如卡路里燃烧速率。这款9轴INU可单独供应,也可随InvenSense的腕戴式软体开发套件一起提供。这款SDK与INU均支援在InvenSenseMotionApps软体开发平台上执行的数位动作处理应用程式,MotionApps开发平台并支援Google最新的Android Jelly Bean、微软的Windows 8和Windows RT。
传感器融合及高精度IMU进入消费级市场
包括InvenSense的MotionTracking算法,ST的STM32F4内置的Movea算法以及博世的Bosch's FusionLib。
博世专门为家庭特定传感器节点开发了智能惯性测量单元(IMU),IMU会给消费电子设备一切数据资料,比如防抖、行人跟踪、手势识别、室内导航、增强现实等。

除了消费应用,工业用IMU也很多,一直以来ADI都是工业用IMU王者,然而2013年,消费级MEMS供应商也开始涉足该领域。
比如Invensense,Epson等公司,爱普生宣布其结合MEMS和石英技术设计的陀螺仪,可以比光纤陀螺或者环形激光陀螺更小、更准确、更便宜。
爱普生设计的产品可以应用在无人驾驶系统,井下钻探,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