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之都“酒泉”的遭遇如出一辙。从2009年8月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酒泉基地开工,甘肃酒泉风电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2013年底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即将并网投运,届时酒泉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这一疯狂发展的势头,却难掩如鲠在喉的风电并网和消纳矛盾:甘肃电网难以全部消纳本省的风电,送出又存在外送通道容量不足的问题。之前酒泉大部分风电通过2010年投产的750千伏武胜-河西-酒泉-敦煌工程送出,送出能力只有330万千瓦,今年新疆与西北联网第二通道工程投运后,通道的总输电能力达到750万千瓦,仍有巨大缺口。
“而且第二通道主要是解决‘疆电外送’问题,酒泉风电只是‘搭顺风车’,送不了多少,消纳还是有问题。”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冬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除公司中标的玉门昌马特许权风电项目能够保证所发电量全部上网外,其它风电项目送出有30%到40%受限。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甘肃嘉峪关、酒泉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王祥的证实。目前甘肃新能源并网容量位居全国第二,风电主要集中在酒泉地区。“即使现在有两个通道,送出能力还是不够,酒泉地区有50%的风电上不了网,而光伏的受限率也在40%左右。”王祥说。
滞后
电网建设难追电站发展
对于因电网滞后而无法保障全额性收购,背负骂名的国家电网也是满腹委屈。“从建设周期来看,风电场大约需1年,光伏电站在半年左右,而一条330千伏的电网线路建设就得1年半,根本赶不上新能源项目建设的速度。”王祥说。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审批和规划的不匹配。据全国人大代表、甘肃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介绍,在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大前提下,新能源前期工作审批及流程简单,核准进度快,而330千伏以上电网建设项目审批全部需要报国家发改委统一核准,手续较多,所需时间较长。同时,新能源发展的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不统一,部分地区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不匹配,配套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且跨省、跨区消纳机制未形成。
“风电并网难,难在管理。”在国家电网的风电座谈会上,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认为,不论是电网工程建设、技术保障和风电运行,都不是风电并网的根本性问题,国家政策要求国家电网承担着全额保障性收购风电的责任,但电网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