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调控一体化”带来哪些实际效果
从“调度中心”“监控中心”到“调控中心”,不仅仅是组织机构的变化,更伴随着业务流程的精简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4月25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启用5个月的武汉电力调控中心时,第一排的监控人员和第三排的调度人员正在各自的坐席上忙碌着。
当日监控副值班员聚精会神地看着她面前的监视屏,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厂站接线图让记者有些眼花缭乱。一个人,监控31座变电站,她指着屏幕上红红绿绿的点说:“红点表示这个站还没经过综合自动化改造,绿点代表已经改造过了。”接着,她又打开一座武汉重要的220千伏变电站——珞珈山变电站的接线图说:“现在主变压器负荷是6.3万千瓦,我们要检测站内开关位置、电流、无功功率等等参数,必要时还要作出故障原因判断。”
后排的当日调度值长刘凯在各个调度席间穿梭,一会儿看看线路图,一会儿拿起电话简单说几句。站在一旁的武汉电力调控中心调度班班长李松向记者解释道:“后天有个变电站要送电,他正在做准备。”
5个月来,武汉供电公司的电网调度和监控人员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距离变近了,更是“调控一体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专业人员介绍,传统调控模式在应对电网故障时,总显得慢半拍。这是由于管理链条长、层级多、各业务关系复杂造成的,一条信息层层传达,导致获取时间变长,耽误了故障处理和恢复速度。而现在,监控员工的工作更加专一,调度员直接获取故障信息,并在综合判断后对设备进行遥控操作,故障处理速度自然很快。
武汉地调调度员石一辉是清华大学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博士生,文质彬彬的他托了托眼镜,给记者举出了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调控一体化”前的某一天,武汉电网一条10千伏馈线发生接地故障,现场值班人员和监控发现后都向调度作了汇报,从调度下令开展现场选线作业到故障排除,前前后后要经过五六个环节,历时22分钟。“调控一体化”后的某一天,同条线路发生类似故障,监控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并向调度汇报,调度人员通过遥控作业完成选线,在调控大厅内,所有流程走完仅用时10分钟,环节缩短到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