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能源新思维应从三处入手
多种能源互补、远距离送出和分布式接入并举、
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在刘吉臻的名片上,除了标注校长职务,还写着国家实验室主任、973课题首席科学家。他解释说,2011年,华北电力大学经科技部批准建设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实验室,同时承担新能源安全、高效规模化开发利用的973课题。对能源电力发展的上述认识,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一。
对于如何形成适合新的能源时代的全新思维和技术,刘吉臻表示,可从三处入手。
一是认识和利用多种能源的互补性。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依然旺盛。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意味着煤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主力能源。“但是,除认识煤炭能提供电力这一属性外,还要看到,只有利用它的可控和可调性,才可能更多地接纳、利用新能源。我们把它叫做‘多能源的互补’。没有互补,新能源的一块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垃圾电’。”刘吉臻说。
多能源的互补,意味着发展能源时,既要像以前一样,看装机容量、看发电量,也要看能源的可调度性、可调节性。
“更具体一点说,没有可控的传统化石能源的互补,规模化利用间歇性风能太阳能是不现实的。”刘吉臻说。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建设的哈郑特高压直流工程,探索的就是煤电、风电打捆外送的道路,这一尝试正是对多能源互补的有力诠释。
二是规模化、远距离传输电能与就地开发、消纳的分布式发电相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表明集中式、大规模生产、供应和远距离输送是必须选择的路径;发展新能源除大规模生产外,还可以采用小规模分散接入的形式,即分布式生产与消费。
刘吉臻说:“大规模远距离输送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起来,前者利用不断发展的特高压技术来实现,后者所要依赖的是智能电网。发展智能电网,要面向新的能源时代的格局,解决过去技术无法解决和实现的问题。”
三是能源消费模式变革。首先,要把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