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能源时代,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特征。如果仅仅依赖于过去已经形成的开发传统化石能源的思维、模式、技术,是不足以解决新能源时代来临时出现的问题的。”刘吉臻说。
他以风能、太阳能的开发为例进行解释。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风电并网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建设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新能源并网基础研究,修建新能源电力的输出线路。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冬季弃风现象比较突出的时候。”他说,“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人们对新的能源时代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仍然用传统的对待化石能源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对待新能源时代的问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
那么,传统化石能源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刘吉臻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他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我们建设电源项目时,常常会形成“基地”,比如,1000万千瓦的水电基地、1000万千瓦的火电基地等,建设了火电基地、水电基地后,要求电网企业配套建设输电线路,确保电力满负荷、稳定、高效送出来。现在,我们又提出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且还是以是否实现高负荷、大发电量来衡量电网企业的行为。这就是传统的、惯性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100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与1000万千瓦的火电基地、水电基地在本质上是否相同?很多人并没有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刘吉臻评价说。而认识不清晰,就容易产生问题,“投资了,建设了,却不能充分发挥出效果。”
适应新能源时代的思维模式又是怎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刘吉臻认为,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这个问题,认识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第一,新能源具有的间歇性、随机性等本质特征,决定了新的能源时代的特征,新的思维模式、技术手段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基于这一特征;第二,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长远生产、消费能源的层面,从规模、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新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