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另辟蹊径
2000年前后,中国也曾刮起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旋风,当时很多人豪言,中国虽然没能在内燃机汽车领域有所建树,但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却和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时的张永明就是被鼓舞的那一个。
“当时的科技部长徐冠华在德国碰上了现在的万钢部长,讲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徐部长很希望他们回来报效祖国。万钢回来后成立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他率领的研发团队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一度研发出燃料电池样车。但随着他被调离研发一线,我国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速度受到了很大影响。”张永明说,当别人进步的时候,我们还在原地徘徊,我们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并未完败。
他的底气来源于东岳集团在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膜材料的研究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这种质子传导膜的作用是将氢气和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部分,其性能和寿命决定了这种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也决定了整车的设计,这也是杜邦、3M、日本旭硝子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的竞争焦点。
“我们和上海交大的燃料电池质子膜研发团队从2005年开始,2008年开始和奔驰、福特公司合作,针对奔驰、福特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要求,制备出具有独特结构的质子传导膜,获得了奔驰、福特公司的发动机评价平台最高的综合评分。目前奔驰、福特公司有和我们在膜的基础上将整个核心部件CCM全部制造的想法,就是寻求开展催化剂及核心助剂方面的进一步合作。这个核心整体占整个发动机成本的60%以上。”张永明说。
张永明表示,中国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整车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太大了,仅靠组织研发队伍靠自己研发已经无法赶上国外的水平。他希望通过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质子传导膜的突破,撬动双方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动力系统的全面合作。
加氢站网络应提前布局
如果有一天内燃机汽车终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所取代,就必须要有制氢气和加氢站网络,满足像加油站那样方便“加油”才行。
张永明告诉记者,美国先在加利福尼亚州提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及其加氢设备,然后推广至全国。德国计划2015年开始大规模建加氢站,到2017年建成覆盖全国的网络。日本计划2020年有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上路,2030年全部取代燃油汽车。韩国更为抢先。
“现在的情况有点像我们过去普及显像管电视机时,有人告诉你将来有挂在墙上的薄板液晶电视那样,也许你还将信将疑,液晶电视就已经排山倒海地来了。也许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也会排山倒海般。”张永明说。
他表示,目前壳牌、BP等大公司已经开始进入到加氢站的行列,希望“三桶油”也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
张永明最念念不忘的是他所扎根的山东。“我希望山东成为中国的加州,利用自身优势先行一步。氢气的来源十分丰富,煤、天然气、光伏、风能、电解水、生物制氢等。而且我国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技术十分成熟,成本在两美元以下,是煤炭深加工非常好的出路。另外,风能、太阳能、生物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可以做为长远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