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风电试验基地具备功率特性、低电压穿越、抗干扰能力等8项风电机组特性检测能力,综合性能居世界第一。设备厂商可在这里进行风电机组并网性能试验和技术改造,系统梳理风机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基地建成以来,累计开展现场检测项目222项,完成34家风机厂商、75个机型的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测试。“这里是国家能源局唯一授权的风电并网检测机构,通过检测的风电机组,可以放心投入应用。”李少林说。
“新能源领域的很多进步,都能看到国家电网公司的身影,原因就在于我们超前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创新。雄厚的积累和科研储备,使成果能够在诸多领域、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应用。”刘纯说,这些成果,使常规电力系统规划与调度运行技术适应新能源发电运行特性,使新能源试验检测体系建立起来,还使新能源设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持续技术创新贯穿新能源发展历程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科技研发体系。不过,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一项技术成果也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真正让成果持续发挥作用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
以科技研发在规划方面的应用为例。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始研究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规划问题。如何适应新能源发电具有的波动性、间歇性特点成为一大难题。
参与研发的迟永宁回忆说,当时我国正处于风电大规模开发初期,技术方法欠缺,历史数据不足,且我国风电集中式发展与国外分散接入不同,无法照搬国外经验。在这一背景下,科研团队开始独立技术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并网仿真分析技术,通过模拟多种环境条件,建立了风电机组等设备模型。一套基于时序仿真的全新的研究方法也被确立。
“机组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的确立,是我们当时实现的技术突破。它为我们开展电网消纳新能源研究提供了手段。”刘纯评价说。目前,他们已为12个省区开展了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适应性研究,每一个研究都与该省区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同步展开。
研究工作没有就此止步。2010年,科研人员在原有仿真分析技术基础上,开始研究电源、电网协调优化技术。“原来关注的是能接入多少新能源,现在的焦点是如何接纳得更多。”刘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