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讯:万向集团又按捺不住了,即将启动新一轮的收购。这次收购目标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电池制造商美国A123系统公司,此项收购投资总额高达4.65亿美元。此前,A123公司因电动汽车市场迟迟未能激活而经营困难。
回溯近些年浙江民企出击收购国外企业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汽车领域,李书福掌舵的吉利控股成功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手中收购瑞典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被世人津津乐道;当然也有失败案例,青年集团和庞大集团对落魄汽车品牌萨博的收购案则最终以失败告终。
来自浙江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浙江企业累计对外投资总额达到73.3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63.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1.4倍。
收购多为互补
“抄底”是大部分民企收购时常用的手段。民企因为资金有限,在收购时较为追求性价比和互补性,收购一家经营困难或者濒临破产企业的成本远低于收购一家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同时对被收购企业而言也会较为有利。
在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案例中,吉利控股缺乏技术平台和品牌影响力,无法进入高端汽车市场;沃尔沃正好拥有先进的汽车技术以及口碑出众的高端品牌形象;当时沃尔沃的母公司美国通用汽车急于“瘦身”,欧洲本土汽车工业也忙于自救,无暇分身竞购沃尔沃。多方因素作用下,吉利控股成功拿下沃尔沃,“吉利”知名度和曝光度也随之暴涨,为更多消费者所了解。
欧美一些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很多是其自身经营不善,或者是转型失败;当然也有外部环境造成的难以为继。万向集团此次收购的A123公司创办于2001年,致力于研究、生产、销售新一代锂电池,是宝马、通用等汽车业巨头的供货商,并曾获得奥巴马政府2.49亿美元的资助。这样的一家高科技、新能源的明星企业明显受困于美国以及全球电动车产业的缓慢进程,订单量和销售额不足以支撑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
像A123公司这一类企业往往握有许多的专利和技术,组建了专业团队。这些无形的知识资产正是国内民企最为缺乏的。民企为了品牌、技术、团队,“抄底”收购一些濒临破产或者经营不善的外企,也是较为折中的选择。这些看似“鸡肋”的公司往往能为国内民企补上技术、品牌方面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