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 正文

俞振华:储能技术任重道远 示范项目为产业化铺平道路(2)

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网    2012/9/11 9:32:02  我要投稿  

产业化需三五年

CEI:有专家预言,从目前电池发展的历史路径来看,储能技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10年时间,但目前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都积极投身其中,这是否有盲目发展嫌疑?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俞振华:盲目发展的嫌疑是有的,你看锂电池的产能就知道了。据统计,产能超过了2013年需求一倍,未来肯定会跟据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进行市场淘汰。但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积极投身是对的,因为储能是全球的一个战略产业,本世纪三个能源领域变革: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最大技术挑战之一都在电池这一块。在电池的解决方案成本进入500/KWH的区间内,肯定会有爆发性的需求增长,这一目标未来3~5年内肯定能达到,不做早期的产业布局,未来将会被排除在这一领域之外。所以,积极投入是有意义的,不管是从国家角度来看,还是从企业角度来说。

但要在这个领域胜出,企业还需要有一定的实力,不管是资本、资源还是技术本身,或存在其它主业,现阶段能够支撑储能这一块发展。但不适合所有的企业都投入进去。

CEI:那你如何看中航锂电这样有央企背景的企业这么积极地投入?

俞振华:中航锂电的实力是没问题的,而且他们有很多电池技术的积累,本身也是有实力的集团公司。但是,目前整个储能领域还不存在买单机制来解决谁付费的问题。短期的示范类项目上由于国拨资金有限、项目少、竞争激烈,所有锂电厂商基本都在赔钱上储能项目。大家对所做出的投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与有没有央企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

CEI:中航锂电的愿望是三年内实现盈利,你认为有可能吗?

俞振华:锂电是有可能的。应该说现在全球唯一赚钱的储能应用领域就是做电网的调频,但国内目前还不存在如国外的电力市场,国内也无法让电池企业参加电网电力质量的应用,没有付费机制可以让储能电池盈利。

如果想短期赚钱,锂电厂商实际上应该参与全球竞标,到美国那边去竞标,但这等于是要和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捆绑,中国企业不一定能做到,因为我们技术上没有优势。

未来三五年之内能出现产业化的机会,一定是电池制造商从电力用户端认识到储能电池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着手,不是传统的削峰填谷——把电存起来,然后应用,而是需要电力体系的改进,比如对输配电投资的节省,给出补偿机制,这样才能使储能厂商盈利。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