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到2015年,要实现50万辆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多家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开始大手笔投入。北汽集团就将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定位在15万辆,长安汽车计划2014年产销15万辆,广汽集团更是将“十二五”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放大到20万辆。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容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汽车整车企业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8626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55辆、混合动力汽车1300辆、代用燃料汽车567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020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830辆、混合动力汽车1499辆,代用燃料汽车6873辆。按照目前的产销状况,如果没有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实现上述目标有一定难度。
加速落实各项细则
对于《规划》提出的极具针对性的多项重点工作,业界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化未到来前,国家必须强力扶持,因此紧随《规划》之后,应该就是内容的细化实施。
对于其中“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实施鼓励购买和使用节能汽车政策,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王秉刚认为,目前在全国25个示范推广城市和6个私人购买补贴试点城市,都已经有很明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预计今后将会出台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个市场的全面性鼓励政策,补贴范围将逐步从示范点推向市场,针对市场发展的补贴细则也会陆续出台。
对于“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和公共快速充换电设施”,王秉刚则认为,充电基础设施是影响整个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来发展。应该从消费者的方便程度着手,而不是从企业怎么容易开发,怎么好控制来入手。如果不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消费者也许根本不会接受。他进一步解释,多数消费者主张慢速的充电方式,用夜间的低谷电充电。
同时也要考虑到,要让车主能方便地找到充电场所,就需要积极推动公共充电设施建设。
对于“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王秉刚认为,在电动汽车推行之初,把电池回收问题提出来,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电动汽车到了真正普及的时候,电池数量也随之增加。尽管所采用的锂电池比较环保,但其中必然会含有一些塑料和金属等物质,基于数量的增加,还是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电池回收问题的具体实施细则,但今后还要预见性地考虑电池回收的方式、技术如何处理以及由谁实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