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侥幸心理,许多电缆制造企业因工艺控制不严格引发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电线电缆产品的不合格,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没有系统地去了解、规范线缆制作的工艺流程。例如,绝缘过程中,绝缘平均厚度或最薄点厚度不合格、护套平均厚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偏芯等现象。”他说。
除产品质量存在重要问题外,企业偷工减料也成为行业的一大人尽皆知的潜规则。近几年来,重金属价格居高不下,商家们为了保证利润,只好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下足功夫,电缆的主要原材料为铜,近几年来,铜价变动范围从每吨25000元飙升至80000元,可谓惊心动魄,因此有些企业给电缆做了“瘦身”,产品性能自然低于国家标准。
他直言不讳道:“目前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波动较大,部分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偷工减料、制假售假等质量失信和违法现象比较突出。更过分的是,有时这些现象也出现在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中。”
产能过剩的悲剧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行业存在上述问题与产能过剩密不可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在2010年的一份报告曾明确指出:电线电缆行业在低端产品中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尤其是各地不顾交联电缆生产能力已然严重过剩的实际情况,仍大量引进立塔式生产线,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和产能闲置等问题。
工信部一份公开文件显示,电线电缆总体产能严重过剩,普通电线电缆生产装备利用率普遍不足40%。
因此在此背景下,企业若要提高产品利润大致通过以下3种途径:一是降低原材料成本;二是生产过程精细化控制,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提高销售价格。目前高价销售的可能性和空间很小,第三种基本被排除,而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为可行性方案,我们发现一些企业投机地采用了第一种,神不知鬼不觉将电缆“瘦身”。
据了解,因电缆生产属于线性作业,即便是检测机构去生产企业检查,也不可能切断生产线进行现场取样,而只能检测企业早便准备好的产品,毫无疑问这些产品早已经过了‘深加工’,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也使企业有可趁之机。
时至今日,电缆市场已演变为3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国家检测机构与制造企业在“战斗”!前者不断提高检测设备性能,后者却用劲百般解数以求蒙混过关;用户与制造企业在“战斗”!前者需要在鱼目混杂的市场中细细甄别,后者却在暗处频做手脚、偷工减料;与此同时,制造企业之间也在“战斗”!在产能过剩惨淡的大背景下,拼成本、拼价格、拼市场,每个公司均深谙这场“战斗”的潜规则。
值得庆幸的是,电缆行业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去年10月28日,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国家工信部发布了《质检总局发布促进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同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关于公布2011年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联动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详情见下文)。
一连串的动作正在喻示着电缆行业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然而每个人也都明白,这不过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