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业化推进“三步走”电动汽车产业化初期,电动汽车产业化推进按照“三步走”的推进战略,结合不同阶段的技术进步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把握节奏,分步实施。
(1)第一阶段:2008年—2010年在大中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2008年开始的奥运示范项目,已经实现595辆电动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行,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大规模示范推广工程,全国13个示范城市约5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营;到2010年度,示范城市从13个增加到25个,重点转向纯电驱动汽车,全国25个示范城市约8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营。
(2)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开展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纯电驱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小规模示范考核;攻克深度机电耦合新型电机驱动技术等前沿技术,研发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驱动动力系统平台。为实现电动汽车规模产业化尤其是纯电驱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1%左右的重要门槛提供科技支撑。
在此阶段,开展以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电池模块化为核心的动力电池全方位技术创新,实现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突破。到2015年左右,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示范能源供给需求。
(3)第三阶段:2015年-2020年继续推进纯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并开始启动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在此阶段,以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为主导,开启下一代动力电池产业化。确立电动汽车主导商业模式,并完善原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车网融合程度。到2020年左右,为实现各类电动汽车推广普及提供技术支撑。
三、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三大需求,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完善深化与升级,形成“三横三纵三大平台”战略重点与任务布局。(重点技术方向布局见图表)
(一)“三横”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
1.电池
(1)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实现我国以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的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突破。
以车用能量型动力电池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功率型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全面提高动力电池输入输出特性安全性一致性耐久性和性价比等综合性能。强化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与热-电综合管理技术,促进动力电池模块化技术发展,带动关键材料国产化,实现动力电池规模制造与品质保证技术的快速升级;建立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的产品自动化生产线,提高规模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管理控制能力,切实改善电池模块的一致性,提高电池模块良品率;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回收及二次利用技术研究,大幅度降低动力电池体系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车用动力电池模块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为支撑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提供保障。
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深入开展下一代新型车用动力电池自主创新研究,为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进行技术储备。重点研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开发镍基氧化物层状锰系和钒系硅酸盐系正极,以及高电位型聚阴离子系及其氟化物系正极;高容量锡基硅基等合金系负极材料;宽电化学窗口高电导高安全性的新型电解质体系和新型隔膜等。研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性能预测安全评价及安全性新技术。新体系动力电池方面,重点研究金属空气电池多电子反应电池和自由基聚合物电池等,并通过实验技术验证,建立动力电池创新发展技术研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