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刘振亚首度提出“坚强智能电网”时便已明确指出,“特高压为发展智能电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这一发展思路就为人们阐述了“特高压”与“智能电网”间的关系,暨特高压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基础。也可以理解为特高压仅仅是建设智能电网的第一步,而全面实现智能化则为第二步。
为实现第一步,“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投资5000亿元。但为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有行业分析师预计2009-2020年我国智能电网投资将达到4.3万亿元,年均3583亿元。
4.3万亿元究竟有多巨大?不如用同样是国家意志的高铁做一比较。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以每公里造价1.14亿元计算,1.6万公里的高铁建设投资总额将达1.8万亿元。那么,相较高铁建设不足2万亿元的总投资,智能电网逾4万亿元的总投资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巨大的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带动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IBM公司也曾发布报告认为,“由于很少或完全未使用智能设备来平衡负载并监控电力,全球每年损失的电力足够印度、德国和加拿大使用。此外,每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智能电网,便可创造23.9万个就业岗位。”
质疑声不断
“在以坚强智能电网为终极目标的投建过程中,其实智能化投资部分仅占11.1%左右(年均398亿元),其余主要投向特高压建设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而针对电网建设的质疑也主要集中在特高压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的投资特别巨大,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的钱,建造一个可能用不上的电网?或者在一些偏远的,用电量不大的地区,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取代建设电网?比如利用储能技术,再比如单独建设区域性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场。”上述人士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