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讯:8月17日,全国首个“共建共享”清洁能源汇集站——丽水缙云风光水储能源汇集站正式投运,也标志着丽水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破解偏远山区新能源接入难题
“双碳”目标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正在快速扩张。然而,新能源资源分布广而散,且大多远离负荷中心,如何提升电网消纳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项目所在的缙云县南乡板块,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异常丰富,根据资源初步摸排,该地区尚有380兆瓦的风光水电资源可待开发。其中大洋镇平均海拔800米,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裕;现有的大洋水库及盘溪流域梯级电站,为新能源接入、调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稳固的设施基础,也让大洋镇成为国网丽水供电公司探索山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极佳选址。
但是,当地的工业中心壶镇在缙云县北部,大洋镇远离负荷中心、电网结构相对薄弱,无法满足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的送出消纳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新能源开发和电网建设方式,新能源电站与变电站单独建设,会出现升压站多站并建、分布式新能源多点接入的情况,不仅投资效率低,部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具备经济性和效益性,且分散性、间歇性的新能源接入也会对电网稳定运行造成冲击。
因此,建设一个“共建共享”清洁能源汇集站成为了解决当下南乡板块新能源开发利用、送出消纳的有效手段。
探索“共建共享”建设新模式
思路已经打开,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
国网丽水供电公司携手具有开发意向的国能(浙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山区资源开发潜力和网架建设需求,探索实践“多方投资、多能汇集、共享储能”的建设新模式,合理分摊建设成本,共同投资6亿元建设风光水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汇集站及配套网架送出工程。
硬件方面,项目融合“储能站、升压站、变电站”三站为一体,新建3场区70兆瓦光伏电站,整合存量小水电8座、装机容量10兆瓦,配备4兆瓦时电化学储能电站,并为二期项目预留50兆瓦风电接入,总体清洁能源接入规模140兆瓦,实现“多站合一、资源汇聚”。
软件方面,则通过智慧能源管控体系,突破“极热无风”“阴雨无光”等桎梏,利用多种能源发电特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平衡,自动识别条件、切换运行模式、启动相应供能系统,让整体资源灵活互补、发电特性趋于稳定,释放出变电及线路20%-30%的容量空间。储能电站的紧密配合则改善了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出特性,提高潮流稳定性。
简单说,这个多能互补的风光水储能源汇集站既是“蓄电池”,又是“稳定器”,推动可再生能源从“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发电”。在自然条件良好情况下,新能源稳定出力,并对储能装置进行充电蓄力;在峰电期储能放电,实现削峰填谷和平移互补,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共建共享模式解决了多站分建、投资效率不高等问题,风光水储一体化解决了新能源出力不稳、线路间歇性过载、空载等问题,让清洁能源既‘送得出’又‘落得下’,把山区新能源开发消纳从不可能事件变为现实场景落地。”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方受益为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
对于电网企业,通过新能源打捆送出,可减少山区变电站布点,节省电网投资3500万元,并可结合汇集站优化补强周边山区电网,提升供电可靠性;
对于发电企业,可节省新能源升压站投资约30%,并免去了后期运维检修费用;
对于全社会,通过合并站址廊道,可节省土地资源20余亩,带动能源投资超4亿元,并树立聚力服务“双碳”目标实现的典范。
据测算,汇集站投运后,预计年均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1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面积三万亩。其全生命周期内可带动当地生产总值超20亿元,利税上缴3亿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切实把“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汇集站建成后,不仅可以(供电)给我们蔬菜合作社、养殖场使用,还能为我们县城和工业园区供电,让我们生产、生活用电都更加地安心放心。”缙云县大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步荣对未来充满了畅想,“乘着这股‘绿电’的东风和稳定的电能供应,要把我们的文化跟旅游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村民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