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能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十年砥砺,能源行业倾力保供,夯实能源安全基石。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能源行业谨记于心,笃之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能源人戮力一心,共同守牢安全供给底线,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稳住供应基本盘
增储上产见实效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能源安全问题。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确保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是战略底线。立足资源禀赋、实际国情,压舱石、稳定器之重任非煤炭莫属。这是我国的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也是基础和主体能源。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行业扎实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经有效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及优势资源整合,全国现有规模以上煤矿4700余处,承担着我国能源兜底保供任务。预计到“十四五”末期,煤炭供给质量和生产集中度进一步优化,行业将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优质产能持续释放,生产迈向创新、绿色、智能、安全。在山西大同的晋控集团塔山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墙上的一块大屏幕尽显所有——地下500多米的采煤工作面清楚可见,智能设备有序运转,滚滚乌金运往地面。此外,无盲点监控、自动化调度运行、关键设备远程监测等功能一应俱全。
“过去挥锹抡镐,现在鼠标电脑。”在井下干了大半辈子的塔山煤矿综采一队班组长高权没想到,如今在操作室里动动手指就能把煤采了。“比如做支护,以前采煤机割一刀煤,配套100多根支架全部移动一遍。一个班人均手工操作五六百次,时间一长满手老茧。有了智能化控制,劳动强度低了,效率反倒提高1倍多。”据了解,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定位创建“智慧塔山”的示范模式,该矿初步构建了全面感知、5G传输、自主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开采新模式,多岗位已实现无人值守,年降低人工成本数千万元。
如火如荼的智能化探索,正是持续提升煤炭供给能力和质量的缩影。
2021年,全国煤炭产量达41.3亿吨,较2014年增加2.6亿吨,其中大型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70%以上。在此背后,智能化建设逐步挑起了大梁。据了解,自2020年正式启动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以来,截至今年初,全国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87个,少人巡视、无人操作的智能采煤工作面迈向常态化应用。在此基础上,国家能源局又牵头组织遴选了71处示范建设煤矿,总产能近6亿吨/年,预计2023年底前可完成建设。
立足煤,更要用好煤。
2021年9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样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应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把我们的地球家园呵护好。”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
“总书记现场考察的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已于当年11月投产,今年6月正式转入商业化运营。”国家能源集团化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国春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公司自主研发技术、自主设计和建设,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其中核心设备10万吨/年羰化反应器为国内在运最大的同类型反应器。
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指明方向。在榆林,又有更多项目创新突破、蓬勃发展。例如,按照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要求,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以煤直接液化为主线,积极开发煤基特种油品、煤基系列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煤基新型碳材料,并探索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途径。
“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必须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立足国情,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煤化协同,坚持煤化一体化布局,基地化集约化推进项目建设,降低投资,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还将采取多联产方式,打破行业壁垒,加快煤炭与石化、新能源等行业融合发展,从而构建产业合理结构,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更多动能。”闫国春表示。
科技创新为引领
发展迈向高质量
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早在2018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便作出了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4年多来,油气行业坚定不移推动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落地,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迈进、非常规油气成果多点开花。我国油气总产量由2014年的3.15亿吨油当量,增长至2021年的3.65亿吨油当量。原油产量实现连续3年回升,天然气产量实现连续5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
对于能源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始终高度关注。“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
殷切期望,更是巨大鼓舞。
今年1-8月,胜利油田生产原油1560万吨、天然气5.2亿立方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不仅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牛栓文表示,“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将牢牢把握石油战线‘旗帜、栋梁’的定位,再立新功、再创佳绩,绝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许。”
今年,胜利油田再明确了“四个10亿吨”“七个产量增长点”的潜力目标,常非并举、东西并重,规模拓展东部中深层、加快突破西部准噶尔,推动页岩油认识实现新突破。勘探实行三大战略转型:类型上从常规为主向常规非常规并重转变,层系上从中浅层向深层转变,区域上从富油凹陷向全探区转变,努力完成2345万吨产量任务,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力量。
增储稳产背后,是颇多不易。
“胜利油田构造复杂、断层密布,就像‘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勘探开发难度之大全球少有,这里囊括了全球2/3以上的油藏类型,就是一个石油地质的大观园。”牛栓文介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继续保持领先水平”等重要指示精神,胜利油田将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先导型企业和石油行业重要创新策源地,奋力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自主发现、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引领我国挺进深海并在此站稳脚跟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保障油气供应安全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实现从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进的历史性跨越。截至今年2月13日,“深海一号”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总书记思虑深远:“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向深海探索,不仅是下探海水的深度,更是对勘探技术、装备实力,乃至整体开发情况的考验。为此,量身定制的“深海一号”能源站诞生。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堪称我国海洋工程重大装备的集大成之作。
据中国海油介绍,“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探明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是供给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主力,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新的能源供应中心。气田全面投产后,高峰年产气量将超30亿立方米,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建成投产,不仅是我国油气行业加大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的缩影,更为能源保供增添了底气。在中国海油看来,能源的饭碗不仅要端牢,更要端得优秀、端出质量,这是传统能源为建设能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高效利用可持续
清洁绿色增底气
“供电供热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大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今年1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专门考察了供电供热保障工作。
强化民生用能供给保障无小事。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已超过24亿千瓦,人均电力装机由2014年的1千瓦增长至1.7千瓦,人均用电量从4000千瓦时增长至近6000千瓦时,超过英国、意大利,接近德国、法国等国家。电力安全运行水平全球领先,未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件。但同时,即便是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全国仍有约七成的发电量由煤电贡献。既要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也要向清洁低碳高效转型,“乌金”能否变“绿金”?坐落于山东德州古运河畔的华能德州电厂,以6台火电机组的热电联产改造行动给出了答案。
“最大亮点是工业供汽改造,机组生产供电煤耗明显下降,节能效果显著。投资9400万元的供汽改造费用,不到两年即收回成本。”华能德州电厂厂长王云峰举例,5号机组热耗达到7760.8千焦/千瓦时,不仅低于设计值,更达到了同类型机组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发电煤耗下降9克/千瓦时,年节能量4万吨标准煤,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78万吨。
放眼全国,大批煤电机组持续加大节能降耗改造和综合能源利用。截至2021年,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3亿千瓦,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1.5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2.01克/千瓦时。至此,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一大批新技术蓬勃兴起,让电力清洁供应更有底气。
以核电领域为例,中国核电安全质量部主任王国华悉数列举:2020年9月以来,田湾核电5、6号机组先后投入商运,实现国内M310改进型机组建设完美收官;自主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6号机组投入商运,有力增强了供应能力。“除个别机组按计划停机检修之外,其他机组目前都处于满发状态,每天清洁发电超过5亿千瓦时,可满足8000万户居民每天的生活用电需求。公司旗下核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1.35万亿千瓦时,减少燃烧标准煤4.08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70亿吨,生态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368.85万公顷。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核电机组利用率更是高达96%,超计划完成发电任务,充分发挥了核电基荷作用。”
连续17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2021年,水电贡献了15%左右的发电量。
2021年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你们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时隔1年,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以下简称“白鹤滩-江苏工程”)于今年7月1日竣工投产。途经5省(市),线路全长2080公里,从川滇交界之处发出的绿电仅需7毫秒便能到达千里之外的江苏。这是继锦屏-苏南特高压工程之后,第二条川电入苏特高压工程,输电能力达到800万千瓦。
技术创新再显强大支撑力。记者了解到,白鹤滩-江苏工程是全球首个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工程,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常规直流+柔性直流”的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集成特高压直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以及柔性直流输电控制灵活、系统支撑能力强的优势。
对电力安全可靠供应而言,这样的“电力高速公路”必不可少。
今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30项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线路长度达到4.5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超过4.5亿千伏安(千瓦),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达到2.5亿千瓦。国家电网已成为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并持续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最长安全纪录。(朱妍 王林 杨梓 姚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