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侧储能是重要发展方向
图2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变化情况图。可以看到,从2011年起我国储能项目就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全国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仅为38.5MW,2014年末就发展到了93.7MW,2015年末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105.5MW。另外,从储能项目的应用分布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储能项目在分布式发电及微网中的应用占比高达56%,超过了全国储能项目的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占比为35%,位居第二。从整体来看,储能项目应用占比较高的仍为用户侧。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中,由于居民、企业用电时间相对集中,我国又缺乏相关有力的错峰政策及措施,所以常常会出现在用电高峰时期发电输出功率不能满足居民及企业的用电需求,导致供电不稳的情况。若在用户侧引入分布式及微网储能技术,可在用电低谷时从电网吸收多余的电能,在用电高峰时期释放,有利于居民及企业的稳定用电。另外,由于是设置在用户侧的储能,在需要时直接释放电能并将其供应给用户,不用经过网络传输,避免了变电和hth下载app的额外损耗。
用户侧储能是梯次利用的重要应用场景
在储能技术的发展应用中,梯次利用的引入十分关键。从储能电池的材料方面来看,铅是十分重要的原材料,铅的有效回收利用对降低铅炭电池的成本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图4展示了再生铅的大致生产流程。通过回收已使用过的储能电池,分离出铅并进行一系列加工,最终生产出可以被再次利用的铅产品。如今,铅回收利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2014年我国再生铅产量达到约160万吨,同比增长6.7%,占铅产量的38%。随着铅回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目前铅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8%以上。再生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未来进一步降低储能成本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从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来看,将使用过的动力电池回收加工后应用于储能领域是十分有意义的。图5展现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大致流程图。可以看到,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虽然容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具备利用价值。若是能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可以使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成本有所下降。另外,将回收加工后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储能领域,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稳定电力系统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用户侧对于电池的要求比发电侧更低一些,梯次利用的引入可以使得储能在用户侧应用中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效益,扩展储能的应用空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