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补贴方面。补贴应只作为短期内扶持企业的一种手段,在市场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给予好的企业和技术一些扶持补贴,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但不能让补贴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政策。除了适当补贴,储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真正需要的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增强企业生命力。
五、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在技术路线方面,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储能技术。据锂电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锂电池储能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6.64GWH,按当前装机份额测算,锂电池未来五年累计需求量将达到45.59GWH。基于此,各大储能锂电池厂商在2017年积极布局,比如雄韬股份定增8.25亿元用于锂电池扩产,计划2017年安装600MWh生产线,并以7:2:1的比例分派给动力电池、通讯电池和储能电池;科陆电子与LG化学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开发储能电池包。这些布局都将推动锂离子电池向好发展。
不过目前我国储能技术还没有更好地进入市场应用领域。对此,储能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技术研发路线。在贴合用户上,随着市场格局逐步明朗、商业化更加明显,从而储能技术越来越适应用户需求,与此同时,市场应用也将使储能技术进入到优胜劣汰格局。
六、用户侧方面。根据CNESA的统计,2000-2016年应用于用户侧(即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的投运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量为107.9MW(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储热项目),占全部装机的比例为57%。其中 2015年7月-2016年12月用户侧安装比例占全部规划的54%。可以看出,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储能产业又经历了一个增长小高潮,由此预计2017年用户侧将保持高增长态势。
而在这一增长态势中,园区依旧是热点,在东南沿海等地区,已有很多园区开始参与储能系统建设,特别是新建园区,积极性很高。不仅如此,很多企业也愿意参与园区的储能建设,比如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都电源”)、上能集团等都签了很多园区项目。此外,政府的很多示范项目也将落地园区,这为园区未来想发展成为能源供应商提供了重要支撑。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具有最浓厚的商业化气息,成为储能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七、辅助服务方面。目前对储能辅助服务的关注点在电力市场,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是第一个给予电储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身份的电力政策。“通知”规定无论在发电侧还是用户侧,储能都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这一政策将使储能深度参与电网调峰调频,从而挖掘储能在该领域的潜在收益点。此外,储能辅助服务具有很强的后续经济性,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一直存在于储能发展中,所以2017年储能辅助服务的利益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储能的刚性需求发掘潜力不够
能见Eknower:储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张静:通过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成果和前景都十分喜人,但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储能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将会长期影响着储能发展。
一是目前我国的储能价格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价格机制,导致储能本身价值无法量化,这就制约了储能作为一个灵活调节电源的本身价值。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通过电改、储能价格、政府推可再生能源的决心等综合因素来共同推动。
二是储能的刚性需求发掘潜力还不够。目前大众对储能的认识还处在可有可无阶段,虽在用户侧、调频方面发展很好,但其需求并不刚性,所以提高行业对储能的刚性需求是其发展的关键一环。提高刚性需求首先要寻找与储能技术相匹配的客户,并且将储能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其他行业,比如军方、电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对储能系统也具有一定需求,目前已有很多企业把自己的触角衍生到医院、图书馆、学校等。但刚性需求问题会持续性的存在储能发展中,从目前来看,还需2到3年时间才能突破该问题。
三是储能技术标准的缺乏,导致储能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短期内应加快标准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团体标准的建立,团体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在与国际接轨方面。目前标准出台时间未定,对如何制定团体标准还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