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曾经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块自留田的电力行业,在经过多年的扭捏推托之后,终于被推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如今电力市场化改革进行的也是风起云涌。而身处电力行业的我们在哀叹失去铁饭碗的同时,却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或者说没有机会去了解其中的所以然,对于徐塘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深,自然很难有发自内心的紧迫感。但从另一面讲,电改也不是老虎,深入去了解一下,或许对另外一些谈虎色变的人群有些减压作用。
首先,电改到底改变什么?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罢了。
朱熹的意思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有需求才有变革,都是为了能合乎时代需要罢了。同样,电力行业的改革也是在应运时代的变化,满足时代变革而产生的新的用电要求。
那么,问题来了,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用电要求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将我们现在所处的电力环境描述清楚,否则脱离实际环境的任何回答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2016年,全国装机容量将突破16.4亿千瓦时,增速7.8%;江苏省全省装机容量预计突破1亿千瓦时,增速7.5%。同时,2016年,全国发电机组利用小时预计低于4000小时,较2015年减少约400小时;江苏省发电机组利用小时预计4500小时,较2015年减少约390小时。所以,投资过度、电力过剩就成为描述此时电力环境的最佳用词。
在电力行业过度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于电能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不再纠结于停电、限电的困扰时,不仅对能源的供应方式和种类,也对环保提出了要求。同时,国家也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电力行业向着高效、低耗、清洁的方向发展。
在此环境下,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自然呼之欲出:
提高电力行业效率,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能源清洁和高效的需求。
然而依靠电力行业现有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这样的方式只会导致过度投资,并由于政府干预色彩过于浓厚,现行定价方式远不能反映实际价格水平,所以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来提高电力行业的效率是唯一的途径。电改应运而生。
那么,电改究竟改变了什么呢?它改变了电力生产企业的经济模式。它使得电力行业从一个彻底的计划性经济直接转变为了市场经济。简单来讲,电力企业生产多少电能不再听命于相关部门,每年的生产多少电量直接取决于自己找到了多少用户。这在其他行业早已司空见怪的事情,对于电力行业来讲不啻是翻天覆地。
其次,电改是如何实行的呢?
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颁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后称电改5号文)。其主要内容为: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工业改革方向,要求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建立社会主义电力市场经济体制。
这样一来,我们所见的就是原为行政部门的供电局转变为电网公司,发电厂与电网再也不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徐塘公司正是这个时候划归大唐集团所有。
电改5号文初步建立了中国竞争性电力体制,大幅提高了电力产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了电力产业、特别是发电企业的资产效率,应对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但是,由于2002年后出现的大面积和结构性电力短缺问题使电改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当时社会对于电力市场化的认知不够,所以电改5号文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在经过多年的沉寂之后,2015年国务院又颁发了电改9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与上轮电改不同的一个重大前提是,本轮电改的大背景已经与13年前完全不同,整个社会对于能源的要求和电力供需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国家的能源战略以清洁、高效为宗旨,只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被摒弃。
2,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全国电力供应能力已远超电力需求,加之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供远大于需求的局面在未来几年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扭转。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电改9号文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电改5号文侧重于整体制度改革不同,9号文更侧重于机制建设和行业管理,其主要体现为“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的方案。
简单来讲,9号文延续了5号文的思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调节电量和电价,但其制定的措施更加细致。9号文就是要将发电侧原有的发电计划,发电厂的上网电价放开;售电侧的终端用户电价以及用电计划放开,以此形成电力交易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电改9号文特意强调了一个词:有序放开。这就意味着国家对于电改的原则是积极的,同时又是谨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