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附录: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现状
1.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现状
新能源发电在中国发展迅速,装机量大幅攀升。2009年至2015年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从1762万千瓦增长至16988万千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6%。另外,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总装机规模中的比重也不断增长,2009年至2015年间,从2%增至11%,新能源正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发电资源,其生产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将不断加深。

▲图 4 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及装机占比(数据来源:中电联)
但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弃风、弃光、限电现象严重。能源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2015年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风率达15%。“三北”地区弃风尤其严重,其中,内蒙古弃风率达18%,而甘肃、新疆、吉林弃风率均达到32%;
2015年全年弃光电量46.5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光率达12.6%。弃光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甘肃、新疆,弃光率分别为30.7%、26%。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量,减少弃风、弃光、限电量,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有的问题解决方式
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促进风电、光伏的消纳,提出并尝试了多种办法,以下为部分关注度比较高的手段: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
2011年11月,我国第一个风电供暖示范项目在吉林洮南投运,2015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风电清洁供暖工作的通知》,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新疆、山西试点风电供暖。
风电供热的操作方式为:风电企业按对应的供热设施总用电量,低价向电网企业出售这部分电量,电网企业收取合理的输电费用(含国家各种税费)后,将这部分电量转供给供热单位。风电企业低价提供的供热电量按当地风电电价补贴标准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补贴。
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交易
2016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做好“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参与直购电,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可再生能源制氢
2016年两会召开期间,李小琳建议促进“电转气”技术发展,电转气再次引起大家关注。其实电转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已被讨论多年,我国从2012年起就开始探索建立耦合氢能系统的风电多能源利用模式。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神华集团、中节能集团等已经纷纷启动了风电制氢的研究和示范项目。
储能削峰填谷
通过储能削峰填谷,也是热门话题。中国已建成多个风电储能示范项目。
深化辅助服务补偿机制
提高辅助服务补偿力度,完善推广电力调峰市场机制,通过深化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挖掘当地电力系统调峰潜力,使常规电厂更多的提供辅助服务,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从原理上是合理且有效的手段。
新一轮电改启动后,已经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表示将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辅助服务分担机制,例如《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到,2016年底前将制定山西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建设框架方案。
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新能源的消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推广应用的困难。例如:
电蓄热装置会增加风电企业的成本;另外,在整个区域电力负荷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蓄热装置上网电量,将压缩其他风电场的上网电量,从而整体消纳水平提升效果被打折扣。
直接交易的新能源电量占总弃风量的比例小,例如甘肃地区,2015年11月,弃风电量就达到7.07亿千瓦时,直接交易量仅为弃风量的5.8%。若要通过直接交易促进新能源消纳,还需扩大交易规模;
可再生能源制氢,除技术问题外,稳定的、规模化的氢能市场,是这一应用模式推广的关键,需要国家整体进行规划。
储能削峰填谷,经济收益还存疑问,近两年项目建设速度已放缓,从示范向商业化应用转变困难。
电力辅助服务的改革还刚刚起步,未来还需静待政策的进一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