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支撑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新ICT准备好了吗?
大会上,中国电机学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刘建明介绍的几种前沿ICT技术引得全场关注。
相干光通信技术能解决超长距离甚至在星空中的传输的问题,这对于未来跨国、跨洲超长输电线路的建设将有所助益。
平流层飞艇通信技术,浮在天空中的通信飞艇通过太阳能提供能量,里面装有各种通信、测试设备,信号覆盖直径大于1000千米。“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如果中国和欧洲电网互联,理论上只需要4个这样的飞艇,就能解决通信问题。”刘建明说。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在线路运维中也让人惊叹。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其运维线路可能长五千甚至一万千米,传统运维方式必然行不通。刘建明介绍,今后利用互联网和混合现实技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就能采集到线路各项信息并模拟观看现场,远在万里之外的运维就简单多了。未来,会有更多先进有趣的技术,满足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能源互联大势所驱,深度融合仍具挑战
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国内互联是第一步,随着能源互联向跨国、跨洲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出现。对于ICT技术来说,同样如此。
“每个国家区域的联网差别都很大。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处在国内互联的阶段,将来的洲际互联,一定会提出新的调整。无论对电力一次设备、二次设备或是ICT基础设施,一定会有新的挑战。”华为中国企业业务部电力系统部部长郭浩说,从目前来看,供电网架与ICT的发展基本匹配,但未来若涉及全球能源互联,首先要面对长距离传输的挑战。
以前,通信信号传输的距离只能实现200千米无中继传输,特高压建设促使通信技术升级,现在实现400千米的无中继传输已经不是难事。但未来若要将北极的风电送到欧洲、亚洲,通信的传输距离必然要进一步提高。
另外,全球能源互联网若想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调动资源,需要包含能源、信息通信等各领域产业的通力合作。
如何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刘建明在大会上提出的方式引人思考:如果利用时差,在各大洲之间协调,把我们的低谷电送到恰巧处于用电高峰的区域,各取所需,全球能源需求侧管理才能慢慢做起来。
华为中国企业业务部电力系统部MKT&解决方案部长张英梗表示,加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信息通信企业需要与能源企业一起制定面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ICT规划和标准,充分发挥ICT的作用,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更好更快发展。
虽有挑战,但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大背景下,机会仍然可观。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网络信息公司副总经理张斌分析,ICT市场方面,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着手智慧城市建设,而亚非拉很多国家才刚起步,所以,电力ICT技术发展无论是跟随国内能源互联的形势,或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优势,仍有巨大空间。
罗马非一日建成,能源与ICT的融合也不会一蹴而就,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最终实践落地,不仅技术上要努力,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等各方面,需要整个生态链的全力以赴。相信不远的未来,人人享有可再生能源、人人实现智慧用能的生活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