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落地,必须科技先行,突破技术瓶颈,发起“全球能源互联网国际大科学计划”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力促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具体包括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脑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参与这些计划为中国牵头组织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能够承担重要责任和做出突出贡献。在能源领域,由中科院承担的ITER计划纵场线圈导体采购包最后一根导体成型和收绕工作顺利完成,这标志着中方承担的首个ITER计划采购包生产圆满完成,中国大型超导导体研制和工业化生产能力进入国际一流水平。在太空领域,中国参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大科学工程(SKA),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电科提交的SKA天线设计方案通过批准,这是该工程最核心的工作单元设计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在天线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目前,国家和政府对中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也明确表示支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未来,如果中国能积极牵头组织“全球能源互联网国际大科学计划”,将会给中国科技界带来一次大整合、大创新的难得机遇,让能源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并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四个一”助力尽快启动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关于“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中国倡议,加快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落地,建议中国尽快启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大科学计划”,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全球能源互联网政府间沟通委员会。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必将使得世界能源版图发生新的变化,能源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将同时面临“多极化”、“多元化”,各国之间的能源博弈又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球能源互联网成为现实,必须加强各国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妥善处理各国之间的能源利益纠葛,这就有必要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政府间沟通委员会,加强科技、产业、政策等相关领域的协商。
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使“全球能源互联网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一方面加强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资金筹备和组织管理,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组织科学研究,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专家库,发布科技攻关项目,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国家电网公司可以作为主要的发起人,依托现有研究机构,与世界主要的研究机构一起合作发起成立,定位为非赢利机构。
组织筹办一场高规格国际会议——全球能源互联网年会。为保障“全球能源互联网大科学计划”顺利实施,建议由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组织筹备,由联合国相关机构每年举办一次全球能源互联网年会,集中发布各国一年来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动政界、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在这方面,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可以发挥相应作用。
研究制定一套标准体系——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今年3月,由中国主导,天地互连、中国电信等国内单位共同发起推动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首个ISO/IEC国际标准IEEE1888全票通过。在此基础上,建议相关标准研究机构继续加强研究,建立覆盖范围广泛、逻辑清晰、简洁有效的全球统一的能源互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