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计划都将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企业的福音。但由于所设想的电网是区域化的,它们仍将面临依赖可再生能源所涉及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理论上,连接南北两极和赤道地区发电设施的全球电力互联网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日不落”系统,其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持续输送电力。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管理这样一个系统。刘振亚为推广这一设想写了一部浩繁且技术性很强的书,书中提到全球能源互联网不设中央配电管理机构,而是通过一个类似互联网的智能电网按需分配电力。随着地球的自转以及不同地区在一日内先后达到能源需求峰值,全球能源互联网会自动调整电力配送。
从技术上看,这一愿景是可以实现的。如今,电力输送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长,同时智能电网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刘振亚的愿景面临相当大的地缘政治障碍,包括禁止从国外进口电力的法律(日本就有这样的法律)等。此外,中国似乎不太可能说服北极地区所属国家接受来自中国的能源投资。
此外,还有成本问题。国家电网预计,构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电网需耗资50万亿美元。这就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引入国际合作。而在短期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抬头的当下,这种可能性似乎非常渺茫。
尽管如此,人们没有理由轻视刘振亚的雄心壮志。虽然超级电网可能永远无法建成,但规模越来越大的区域电网肯定会出现。在发展本国电力互联网,或者主导构建区域性电力互联网方面,正在逐步改造老化电网的美国具有独特优势。中国人的这个点子也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