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炒作帮倒忙
虽然三部委的《意见》出台时间不久,但石墨烯这一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国内外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石墨烯电池、手机屏等相关产品,一些企业纷纷把发展导向引向石墨烯。几年时间里,石墨烯就已在国内以迅猛之势发展起来,不觉让人们惊奇石墨烯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产品性能之好。但是在这些“光环”和惊奇的背后,一些业内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目前石墨烯产业的这种“红火”现象并不正常,而且石墨烯产业目前来说是先导产业,还没真正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背后还存在着一定困难和问题。
首先,炒作、急功近利现象明显。现在只要随意在互联网上搜索石墨烯,就会有大篇幅有关石墨烯、石墨烯电池的报道扑面而来。沈万慈认为,现在对石墨烯炒作得太厉害,有些东西不太真实。现在石墨烯产业确实正在发展,而且发展势头非常好,将来也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但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从产业发展情况看,目前制备石墨烯的技术基本具备,正在实现产业化,如宁波墨烯、常州第六元素公司等,建了每年百吨级生产线。不过真正的产量很有限,卖出去的产品更少,大多是送出去做实验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袁国辉也认为,目前,国内的石墨烯研究存在太多急功近利的行为,也存在太多的炒作嫌疑。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与石墨烯有关的研究进展和某种石墨烯产品的问世,但实际进展、产业化研发和市场情况并不乐观。在石墨烯产品的产业化技术发展上,存在一哄而上、炒作痕迹明显的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是石墨烯概念炒得太火,某些新闻媒体对石墨烯应用的报道存在偏差或夸大,缺乏客观性,导致相关部门或企业对于石墨烯的认识存在误区,造成一种好像很简单,“短平快”一夜暴富的氛围。二是有个别企业想通过“引入”石墨烯,从而得到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支持等。
沈万慈认为,不同于其他新材料产业,石墨烯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但同时也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新领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立竿见影看到效益。而这种一哄而上的现象,造成的最大危害则是上一大批低端同质的项目,实际上技术、人才、资金都不靠谱,最终造成浪费,给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帮倒忙。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荣华也指出,目前全国有多个地方在规划石墨烯生产基地,功能性都差不多,未来会出现同质化竞争,最终导致价格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此外,目前大部分石墨烯企业经济实力很弱,基本都是科研院校的研究人员出来创业。而石墨烯产业是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持续投入研发,若没有外来资本介入,这些石墨烯企业最终会退出该行业。
其次,产业化制备技术还需要经受市场考验。沈万慈指出,没有长时间批量生产的生产线都是不稳定的,如果有市场连续生产都会有问题。所有产业都是这样,第一批样品出来以后,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改进,最后才能形成成熟的技术及设备。
卢红斌认为,多数企业采用的规模化制备技术需进一步完善,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产品质量、环保压力、工艺过程优化和批次稳定性以及下游创新性应用的开发与推广。虽然石墨烯产业链初步形成,但盈利能力不足,这往往和技术革新进步以及企业运营模式密切相关,研发投入普遍不足。
再次,目前石墨烯生产企业多是小企业,且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资本介入现阶段仍存疑虑,观望中居多。“从产业技术研发的企业看,国外长期系统性石墨烯研究的大多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或者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系统性研发,如三星、LG、IBM等国际大公司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石墨烯进行长期的系统研究。欧盟更是投入巨资,将石墨烯研究列入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设立专项研发计划,该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获得10亿欧元的经费。而国内多是小作坊式的企业,真正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大型上市公司的直接参与还较少,缺乏龙头企业的引导以及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来支撑。”袁国辉这样表示。
因此,石墨烯产业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沈万慈认为,去年年末出台的《意见》中指出把石墨烯打造成先导产业,但还没有形成产业。当前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并没有走向产业化,短期内成支柱产业还不太可能。
卢红斌也分析称,石墨烯制备技术虽已成熟,但是在石墨烯陆续投放市场时,还会经受市场的考验;针对下游应用领域,科研人员还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技术,针对每一个应用领域的要求,优化每一个石墨烯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但这个过程不是短暂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若干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