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价格波动预警
受碳酸锂的涨价带动,包括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正极材料等核心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这个下游的锂电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事实上,价格的合理上涨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消化和逐步传导的方式来解决,而价格的大幅波动则会给企业库存和资金链带来巨大风险,未来两年,随着行业洗牌加快,供应关系预计会不断调整,这意味着原材料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
不理性的价格波动并不利于整个锂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中国锂电产业的竞争力和集中度,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高度配合。
沧州明珠总经理谷传明认为,企业要在市场发展中和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深度的战略绑定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整合来进行供应链的防御,规避市场供给波动带来的风险。
下游市场遇冷风险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尚不具备依靠市场自身让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能力。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增长动力源于政府补贴,但长远来看容易产生依赖性。一旦补贴大幅“退坡”,新能源汽车存在价格偏高、单次续驶里程短,充电难、安全性能差等诸多问题,市场可能遇冷。
与此同时,中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和价格战竞争之下,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预计将会在未来两年集中爆发。
星源材质董事长陈键认为,未来两年,补贴的下滑和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将会给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发展热潮带来一定的降温,投资和市场由此可能会进入冷静期。
对此,动力电池产业链亟待摒弃过往数码领域发展的粗放式方式,要加大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通过设备、工艺的升级以及原材料性能的提升来进行动力电池的全面升级。
国际巨头市场争夺战预警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能够进入整车厂供应链的只有少数几家。随着国际电池巨头在中国大规模量产,国内企业必然会受到冲击。未来,国内企业更重要的是在研发技术的投入上下功夫,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品牌认知度才是硬道理。
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一方面背靠全球最大的材料供给端,另一方面则坐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端。张小飞强调,未来几年,国产锂电产业需要不断合纵连横,依靠相互之间的技术、市场、资本的深入合作,同时,要在供应链深度协作、生产制造优化升级等环节做出改变,才有机会真正实现与日韩企业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