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下半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有望回升,全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到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7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比重提高至35%左右。”王志轩判断说。
不容忽视的,由于电力建设的周期较长,在市场需求不足条件下开工建设的电厂投产时碰到了需求下降,新投产的电力项目仍然保持在一年1亿千瓦水平。虽然有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增长的因素,但在电力相对富裕地区的煤电“抢先”发展的情况依然存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无序发展问题在局部也非常突出。
而且,电能在能源系统的中优化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在中国消费近40亿吨原煤中,只有约55%转换为电力,散烧煤比重太高;同时,在一些地方采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供热电厂的作法在现阶段是一种“逆性”替代。
虽然当前供需总体平衡,但局部不平衡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或过剩或短缺,电力资源未有效利用。如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由2012年的4579下降到2013的4521再下降到2014年4286,今年上半年继续同比下降。
对此,王志轩认为,要从优化中国能源系统出发,做好“十三五”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现阶段,做好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利用仍然是中国能源系统优化的中心。用去煤化的思维解决不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煤炭的清洁合理利用重点是解决散煤问题的主要方法,重点是做好转化为热电联产或者电能、燃气替代。散烧煤的优质化是替代过程中过渡措施。
与此同时,逐步建设好智能电网。在配电网的改造中以智能电网的发展为骨架,为大规模、有效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电源奠定基础,也为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并且有效遏制电源盲目建设。包括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盲目建设,保持电源与电网建设的协调性,着力解决分割式的电力和能源管理方式,真正做到全国能源管理一盘棋,使能源事业与能源产业相协调。
“逐步建立以低碳发展为统领的电力节能减排新体系。面向未来,常规污染物控制、能效管理和碳减排之间密切并形成多种矛盾关系,但碳减排将会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方面,以碳减排做统领可以有效解决或者缓解当前在各种指标设定上、管理上、措施上的重叠、交叉甚至矛盾混乱的状态。”王志轩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