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任务是打破信息孤岛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就是大数据,万物互联时代,数据的流动和使用急剧加快,大数据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的节点。但对于能源互联网,数据采集容易,数据传输和汇集却并不那么简单。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拓展经理沈威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能源管理是由项目制单独驱动,造成企业存在好几套独立的能源管理系统,比如水是一套、电是一套、锅炉是一套、中央空调又是一套,通过传感器可以采集单独系统的数据,但由于每套能源系统数据传输协议不统一,各自采集的数据无法共享,更谈不上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而数据共享和挖掘恰恰是能源互联网的精髓。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搭建能源互联网首要的任务就是打破信息孤岛。
这种信息孤岛亟待打破的局面在整个能源互联网产业中普遍存在,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阻力。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东也表示,“互联网+能源”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如今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受限于没有统一标准的原因,导致传输协议多种多样、数据格式无法统一等问题,互联网新技术无法大规模应用。
不过,记者了解到,这种局面在今年年初已经有所改变。
据工信部官方网站显示,2015年3月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正式发布文件,中国主导的IEEE1888能源互联网标准通过ISO/IEC最后一轮投票,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首个ISO/IEC国际标准。通过ISO/IEC/IEEE18880标准,可以将电、水、气等能源数据化,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达到提高能效、节能减排等作用,并形成包括终端产品、汇聚产品、多协议网关产品、存储系统、智能分析平台、可视化界面、认证与安全系统、网管和计费系统、系统集成、认证与测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产业链。
也就是说,有了ISO/IEC/IEEE18880标准,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的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就可以连接起来,形成能源互联网的“万物互联基础”,信息孤岛也随之被打破。
当然,一旦数据被采集汇总进入后端的大数据分析环节时,需要侧重决策支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统计分析。“能源互联网若要体现价值,后端大数据分析需要侧重决策支持,帮助企业进行能源管理和使用的优化,而不仅仅是知道企业用了多少电,什么时候用了多少电这样的统计分析。”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技术总监冯为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