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0亿元。据亚洲制造业冠军联盟负责人罗百辉分析,自动化设备的制造企业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自动化设备大量进口,欧美日等国的企业占据了可编程控制器、机器视觉、人机界面(HMI)、伺服驱动,步进驱动、中低压马达驱动器的高端市场,而本土企业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以PLC为例,欧美以大中型PLC闻名,日本以小型PLC著称。主要的美国PLC厂商有A—B公司、通用电气、德州仪器、MODICON和西屋;欧洲厂商有西门子、AEG、ABB和TE;日本的三菱、欧姆龙、松下、富士、日立、东芝。而在伺服驱动市场,日本的安川,Fanuc,三菱,松下,三洋和富士占了中国市场的一半左右,而欧洲的Rockwell,Danaher,Parker,西门子,BoschRexroth和施耐德则占据了高端市场。机器视觉领域和中低压马达驱动也被欧洲公司所占领,中国厂商仅在人机界面和工业计算机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自动化领域代表性的本土公司是北京安控,北京和利时,华中数控,步科电气,广州数控,研祥智能等等。
对于半导体厂商来说,自动化设备的高增长会刺激半导体和元器件的需求。工厂的特殊环境也对半导体厂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高可靠性、抗电磁干扰、抗震动、防尘、低辐射和抗瞬间电压波动等。在自动化设备中应用比较多的器件有MCU、ADC、DSP、传感器、继电器和电源芯片。比如在I/O点数达14336点的超大型PLC中就使用了32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不但应用在单个的PLC中,还被运用于工厂的总线控制系统中,比如在工厂总线控制系统中就使用具有CAN总线接口的MCU。伺服控制器中也使用MCU和DSP来实现精确控制,快速响应和可编程功能。大量传感器应用在运动控制,马达驱动,机器视觉设备,人机界面,液压系统和机器人等工业系统中,半导体厂商ADI,Dallas,美信和德州仪器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位置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和图像传感中不可或缺。而ADI等公司的模数转换器则在数据处理和现场质量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和工业计算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机电式继电器仍然占主要市场份额,固体继电器正凭借其小尺寸,低功耗和动作无声的优势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工业领域。另外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电源管理芯片在伺服控制器和马达驱动器等工业设备中也大量使用。
行业具有四个内在推动力,推动行业市场规模达上万亿,预计到2020年,工控行业的产品市场容量3万亿元。
高端装备:存量改造与增量市场为最大的驱动力,十二五重点发展。
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工艺改进、节能减排促使工控行业发展。
劳动力成本上升:设备自动化改造上升,中国正经历机器替代人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