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执行的《能源方案2050》的基本目标,并没有因退核而改变。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便是在205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电力消耗总量的至少80%。然而,目前核能发电量约占德国发电总量的23%,再加上需要削减的化石发电量,未来风能与光伏发电的任务艰巨。
根据德国《世界报》的一份测算,未来风能发电必须能够抵消7个核反应堆的发电产能。但截至2012年底,德国约2.4万个风电设备发电量仅占用电量约8.1%。
同时,一半以上的风电设备集中于德国北部沿海,但西南部工业发达地区又是用电大户,“北电南输”不可避免。德国政府专门输送风电的东、南、西三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共计1876公里,但在2013年末仅建成332公里,德媒普遍认为在2022年前难以完成目标。
光伏发电的前景亦不明朗。目前光伏发电最多的巴伐利亚州约42万个光伏发电设备已能覆盖230万个家庭,但在夜间及德国漫长的冬季,光伏发电产能近乎零。《世界报》以较接近于德国平均用电水平的黑森州为例计算,预计到2023年,该州将面临30%的用电缺口。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使德国电力市场变得不稳定。由于风能、太阳能在发电高峰及低谷时产量差距极大,极易冲击电力市场,造成电价大幅波动,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面临赔本经营,一些电力公司纷纷表示要关闭电厂,德国能源巨头RWE也将近年来剧增的350亿欧元高额债务归因于此。
成本难题
德国能源转型政策还带来超乎意料的消费和生态成本,受到质疑。
2000年德国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EEG)可谓世界上首部规定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法律,迄今已有超过50个国家参考该法律,构建了本国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系统。
该法案鼓励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但弊端却在于需要消费者来承担政府对固定电价的补贴。据统计,2000年以来德国消费者共计为可再生能源出资1090亿欧元,德国电价实际上涨超过61%,以致民怨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