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媒体行业的低迷而言,国家电网则是财大气粗。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国网的利润总额达到620亿元。2013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五百强中,国网位列第七,年利润总额达到123.17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达2984.48亿美元。
国网和纸媒的强弱对比可见一斑。对于国网来说,纸媒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意味着抄底时刻的到来。不过,在传统认知中,电力行业属于B2B行业,较为封闭,没有投资传统媒体的动机。在国内,不要说投资媒体,在平面媒体上投放广告的能源企业都少之又少。
这正是国网上亿元投向媒体引发关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国家电网消除所谓“负面报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作为电力的经销商,国家电网并非传统的B2B电力企业,他们同样具有B2C的某些特征,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正是市场化媒体的反复报道,国家电网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和“垄断”划上等号,特别是目前改革成为舆论焦点,打破电网垄断,促进市场竞争,甚至拆分国家电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主张“改革和发展”的市场化媒体曾是这场舆论战的急先锋。其中最为著名的两篇报道是《财经》杂志的“谁的鲁能”和《商务周刊》的“国网帝国”,前者揭示了国家电网旗下国有电力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鲁能集团私有化流产。后者系统梳理了国网近年来的商业行为及其背后深意,但与“谁的鲁能”结果迥异,此文成了《商务周刊》停刊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