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云樵认为,产能过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新能源市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就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这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他指出,当前地方对新能源需求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待于政策的扶持。从现在情况看来,政策支持的力度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如何通过政策导向,来激发地方对风电消纳的积极性就是解决风电过剩的一项重要议题。
在新能源开发方面,鲍云樵认为,国家应该走在前面。新能源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没有完全自立的阶段,有些企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不好。这些问题要通过国家来系统研究,用政策法规让新能源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道路。
谁当主力军
中海油重回“卖油郎”的角色,也并非突兀。美国新能源市场带来的启示,令质疑大型传统能源企业是否该走在开发新能源前列的声音不断传出。
2009年页岩气革命前,美国新能源市场主要以中小公司为主。直到XTO等中小公司突破技术瓶颈后,埃克森美孚才出手全资收购了这些中小公司,并以自身的优势进军新能源市场。有关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新能源可以实现盈利的环境并不完善,也许在一些中小公司通过自己的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后,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再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进入更合适。
然而,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士也不在少数。鲍云樵认为,新能源的市场化运作并不是很完善,目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很难吸引中小企业的投资开发。此外,中小企业因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成熟造成抗风险能力较差,很难通过中小企业的活跃市场来带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也认为,新能源开发的资金、技术投入决定了有一些项目是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的。而一些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不论在资金、设备,还是资源、技术上,都具有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海上风电的开发门槛较高,不仅需要大型的海上风机配置,而且要有配套的人力物力来研发维持。这些是中小企业很难完成的。”韩晓平还指出,可能新能源的投入短期很难盈利,但从能源发展角度看,新能源的发展值得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大型传统能源企业,特别是央企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推动新能源发展方面也有应该承担一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