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待定
储能不仅可以用于大规模电站,通信基站、分布式发电及微型电网技术也是储能应用的重要领域。目前在青海、西藏等偏远地区,尚有300万人口的无电地区,以及中国众多的海岛都需要储能技术与微电网与分布式光伏相匹配。不可否认,如果在商业上有利可图,将会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约有40个储能示范项目,这些储能项目多起到示范、探索性作用,并没有做成盈利的模式。除了技术、成本的因素外;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储能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这个推动市场化的“加速器”。
黄学杰表示,国内市场化的电力市场环境没有建立起来,这对国内储能市场的商业运作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对储能企业来说,市场决定研发;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企业没有动力做研发,即便有好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
他透露,比亚迪曾接到了美国杜克能源公司储能项目的订单,也中标了日本、加拿大等海外不少的储能电站项目。反而,比亚迪在国内的储能市场还没有得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我国的分布式储能已有小众市场,但大规模集中储能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对于市场化的运作,国内还存在颇多争议。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电力储能营销部的领导认为,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一旦电力能够像普通商品一样被大规模仓储,那么储能技术可能存在电力供给方、电网方、用户方和第三方运营商等多种商业模式。然而,余南华却持不同的观点,他否认了储能系统盈利性的观点。
“储能的主要需求是跟新能源匹配,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和供电质量的,并不是拿来做生意的。”他并解释,储能主要是拿来节能源储量、电压波动的问题,减小负荷峰谷差,提高系统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在其“全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才考虑峰谷差价这个“兼职工作”,余南华幽默的表达。
对于峰谷差价的可行性,记者作了相关调查。为避免出现用电高峰时段电力紧张的状况,不少城市的确已经实行商业用电峰谷分时计价的收费方式。以深圳为例,峰期时电价为每度0.936元,谷期时每度电只收0.234元。每度电差价约为0.7元。深圳供电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储能电站靠峰谷差价实现盈亏的话,这算是一个切入点;但是至少需要5年时间。
这位负责人称,巨大的建设成本和漫长的资金回收周期,不仅业主方没有耐心,连地方政府行政领导也“等不及”。众所周知,中国官员实行的是5年任期制,建设储能电站并不能即时为本地带来经济效益,更无法体现他们在任期内的政绩。那么,相关政府部门并不一定会积极推动。
“如何在储能市场挣钱”似乎成了业内储能企业焦虑的事情。上述负责人建议,建立全面完善的电力竞价交易市场、制定专门的储能电价、并拉大不同供需时段的电价,使得储能的削峰填谷有“暴”利可图,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市场投资力量参与进来。使储能市场化“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