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今年年底,甘肃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至2015年,若已发“路条”的238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甘肃省内电力装机大量富余。后续建成的电站将面临“建成即限电”的尴尬局面。
受到水电、火电机组运行方式以及检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甘肃全省所有机组调峰能力不能满足新能源发展调峰能力需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预计2015年以后,西北电网调峰能力已经无法满足酒泉风电基地调峰要求。新能源爆发式的增长,势必会对甘肃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外送内消:建设通道培育市场
一方面新能源弃风限电,一方面传统电源经营困难。这些年来,为了确保甘肃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甘肃省电力公司一面修路,一面找市场。
2012年外送电量125亿千瓦时,间接提高省内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2013年,多方走访争取,预计全年外送电量将达120亿千瓦时以上,有效缓解常规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的矛盾。
这些电量外送主要借助宁夏至山东直流、陕西至四川、河南直流通道。这些通道主送宁夏、陕西电力,在两省送电能力不够时,才送甘肃电力。王赟中说,走别人的路有诸多不便。
建设特高压专属通道,风火打捆外送,是甘肃省政府和甘肃电力系统的共同愿望。
2011年4月11日,甘肃、湖南两省在长沙举行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交流会,签署了《甘肃湖南两省送电框架协议》,这标志着被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规划的甘肃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有了实质性进展,甘肃风电有望远送湖南。
2013年9月,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甘肃各界期盼了多年的外送通道终于要从蓝图变为现实,甘肃风电在矛盾困难中摸索风电消纳的市场道路。
相对于外送,就地消纳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贡献更大;另一方面,新能源发展大大超前电网发展,电网跨区输送能力不足,中短期内仍需要进行就地消纳。
新能源就地消纳需要有灵活的电价机制吸引企业来投资,甘肃省电力公司近年来一直在向政府部门呼吁:支持并同意在甘肃省进行新能源就地消纳和电价补贴试点。
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11、2012年的统计数字看,负荷中心的东部沿海比能源中心的三北地区风电利用小时数要高。王赟中分析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甘肃新能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外送内消两条腿走路。
作为全国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新能源产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挫折困难是必然的。相信随着甘肃省3341项目工程的深入开展,一大批项目的建设投产;随着一批电网线路的投运,陇电外送市场的不断拓展,甘肃新能源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