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排名前20的企业占据国内98%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风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金风、联合动力、华锐、明阳、湘电等内资风电整机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并在欧洲、非洲、美洲等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突破,合同额超过20万千瓦,当年出口容量43万千瓦,累计出口容量70万千瓦,国内风电整机设备在走向海外市场方面取得明显的突破。
随着风电设备制造竞争加剧,众多风电企业继续将研发重点放在大型和海上风电装备上。湘电、华锐、海装等企业5兆瓦风机已吊装运行,关键零部件也具备量产能力。华锐、联合动力等5兆瓦以上风机也完成吊装,部分国内企业开始投入研制10兆瓦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风电装备技术继续升级。
风电管理等政策精细化和系统化
2012年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风电专项规划,相关风电产业政策也在不断完善。随着我国风电开发规模的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风电盲目建设的问题,为了加强对风电场建设规划的管理,缓解风电场建设规划与电网建设规划不协调的矛盾,2011年开始国家能源局对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的核准工作进行了调整,采用地方核准但需要国家能源局核准年度计划的模式。在2011年8月、2012年3月、2013年3月,国家能源局先后公布三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拟核准项目规模均在2800万千瓦左右。拟核准指标分解到各省,未列入计划中的项目地方不得核准,不能并网,也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风电消纳和接入条件成为项目核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此外,为规范风电开发建设,提高风电场运行管理水平,有关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风电功率预报与电网协调发展运行实施细则(试行)》、《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有关要求》、《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风电场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和风电场项目后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做好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等政策性文件,表明国家对风电产业逐步转为更为科学的精细化的系统性的管理模式。
解决并网和消纳问题需要系统性方案
随着风电发展规模以及风电在北部地区的集中建设,我国风电并网和消纳问题凸显,已成为近期影响风电发展的最主要瓶颈。2011年及之前,我国风电开发的重点在大型风电基地建设,部分地区风电装机比例超过20%,加上这些地区电力负荷相对较小,电源装机过剩,外送通道有限,导致2012年风电弃风达到200亿千瓦时。限制出力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三北”地区,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四个省区限电量占全国限电量的一半。2012年全国风电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仅为1890,较2011年平均利用小时数1920降低约30小时。过高的限制出力比例不但直接影响风电开发企业的利益,从宏观经济角度造成了投资浪费,还将使实现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难度更为艰巨。
风电并网和消纳难题直接原因是风电与其他电源以及电网之间的规划衔接、建设布局和协调发展问题。解决方案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使电力系统为风电提供不断增长的接纳空间。在当前限电严重的困境下,首先应尽可能扩大当地风电消纳容量,如考虑采取清洁能源供热、合理管理和协调风电与火电的运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从而增加电力负荷需求等,同时做好电网规划,综合考虑“三北”地区的火电、风电等电源的发展和对电网的需求,尽早决策“三北”地区电源基地外送电网通道规划和建设。
从长远考虑,能源和电力体制上的创新是必须的,现存能源和电力体制是适应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而建立的,没有考虑风电的间歇性电源的特点和可能的发展规模。未来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如达到数亿千瓦的装机,一方面需要风电自身通过技术进步和升级,不断适应能源系统和电力系统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现有的能源系统、电力系统在技术、管理和机制上的多种创新,如,重新调整定价机制,调整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管理体制,调整垄断企业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等,增加能源和电力市场监管内容和调整机制等,真正建立技术、管理和机制方面灵活的能源和电力系统。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发展的根本
近两年全球风电市场竞争激烈,风电设备制造业贸易纷争形势严峻,美国已对我国风电塔筒开征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激发了全球风电领域技术的不断创新,设计的领域从全新的风机设计到主要零部件的革新和智能系统升级。
我国已成为风电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业大国,凭借价格等优势,整机设备出口规模也在逐步上升,但在产能过剩,出口难度增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于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水平、设备质量和服务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目前,风电制造业处于整合和调整期阶段,这一阶段正应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期,政府应根据风电产业发展情况,出台和更新有关标准,引导产业整合,采取差异性措施,鼓励注重长期积累和技术研发、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优势企业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于技术和产业创新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应集中和加大投入。如目前我国有近十家企业致力于5兆瓦以上的主要针对海上应用的大型风机的研制,并已建设或正在建设超大型风机的试验平台,投入大、难度高,风险多,重复浪费。因此,政府应整合力量,重点支持关键的基础性技术以及服务于产业化的试验平台建设,为风电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好基础。
光伏产业应加强整合并购
光伏产业真是命运多舛。今年3月20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这个中国曾经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将实施破产重整。近日,又遭遇欧美印双反,美国甚至对我国光伏产业征高额关税,这令我国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光伏产业雪上加霜。这让人不禁要担心,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尚德。据权威业内人士讲,近两年,不只是尚德,其他企业也不好过,未来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短期内仍将阴霾难散。
巨头也亏损
“目前,中国还有很多光伏企业,财务上还不如尚德,但依靠地方政府输血,还在勉强支撑,整个行业乱象丛生,没有规则。将来,光伏产业肯定是要走市场化的路线,优胜劣汰。处在洗牌期的光伏企业,会有下一个尚德,一点也不奇怪。”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会长张平告诉记者。
截至2013年3月底,已有少数几个代表性的光伏巨头公布了2012财年财报,根据财报显示,去年几乎都没有盈利,而显示有盈利的一家,据业内人士分析还是因为有巨额的补贴形成的。
在国内外辉煌一时的尚德倒了,据了解,与它并称“光太四巨头”的——天合、英利和赛维的日子也不好过。据天合光能的财报显示,2012年,净亏损2.666亿美元,2011年,净亏损3780万美元。英利的财报显示,英利净亏损30.644亿元人民币(4.919亿美元),2011年同期净亏损为32.09亿元人民币。而据赛维总裁兼CEO佟兴雪公布赛维亏损在30亿-50亿元人民币。
与尚德同样的纽交所上市背景,同样的发展经历,也同样都以国外市场为主的天合、英利和赛维会赴尚德的后尘吗?
正当我们为其忧心之时,巨头们却对光伏产业与企业自己发展很有信心。
天合光能董事长在博鳌论坛期间向媒体表示,“去年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只占公司全部销售业务比重的10%,今年预计会提高到25%。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销售情况相当不错。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赢利能力,加强高新产品在欧美的市场营销,以及扩大中国国内的产品市场份额,能在今年下半年走出亏损的困局。”
据了解,英利也在加紧调整战略,发力国内市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王亦逾表示,“今年中国市场在销量中的比例将增加到22%以上。”也有传言说,英利有意涉足农业与房地产(行情 专区)来转嫁亏损局面。
2013年3月16日,在赛维一年一度的全球供应商大会上,赛维总裁兼CEO佟兴雪豪言,2013年赛维将扭转亏损局面,预计销售收入达到27亿美元。
内业专家并没有这么乐观,认为光伏产业的雾霾还没有那么快散去。国内市场需要整合期,还没有那么快开发出来,如果都转战国内市场,还是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
光伏大户不只是亏损那么简单
亏损的还不只这四巨头,据了解,上海超日4月初,发布了一个风险提示公告称,将本应2013年4月18日公布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时间变更为2013年4月25日。而后,又特别提醒投资者,因公司2011年度亏损,且预计2012年度公司亏损13.69亿元。2012年年底,因在报出超日太阳董事长倪开禄“携款潜逃”国外之前一周,“11超日债”停牌,这让外界不得不信“跑跑事件”的真实性,即使事后澄清,也没让超日的信誉提升回来。
如果ST超日4月25日公布的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业绩亏损,“11超日债”将被暂停上市,待公司实现盈利才有可能实现交易。届时,因供应商、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的起诉,公司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流动性困难。曾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光伏企业的上海超日,现已满目疮痍。
就连之前一直号称盈利的保利协鑫,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据保利协鑫发布的年报显示,2012年度亏损达35亿港元。
与尚德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就更别提了,怎奈一个“亏”字了得。2012年,光伏产业可谓是哀鸿遍野。这些企业如果不能找出有效止血策略,则有步尚德后尘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