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协作架构。后台程序应有能力动态分配任务,避免出现大量用户重复上传无用数据浪费通信资源、而需要的数据却又无人上传的情况;
6. 稀疏数据的处理。例如你想知道北四环的交通状况,但是目前只有两个用户上传了相关信息,每条信息也就覆盖几百米的范围,这点数据对于十几公里长的北四环来 说,无疑是稀疏的。这就需要服务器能有合适的算法,根据当前的时令、时间、天气、历史和周边状况等推测当前的交通状况,给用户一个尽可能可靠的结果,否则程序的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创业机会?
那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应用潜力巨大的“参与式感知”会是创业者的机会吗?
或许是,也或许不是。原因在于“参与式感知”自身的特点,我们分析它与游戏、论坛、微博、点评网站等互联网应用的区别,可以发现它最大的特点有两个:1)随时可感知、输入简单,给用户造成的负担很小;2)用户感受到提交的数据对大家(包括自己)都是有用的,主动性比较高。因而如果你打算在需要用户重度参与的领域创业,“参与式感知”显然不是一个好卖点。反过来,或许就有机会,例如——
你是个本地生活服务提供者,那么“参与式感知”就是有用的工具,你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模板,让用户随手就能提交一些本地生活类信息,自动附加 上地理、时间方面的数据后提交。然后你把这些信息梳理、分类、汇总后提供给需要的用户,并对信息提供者给予合适的奖励。这既降低了你自己去搜集信息的负担,也加强了你和用户的互动,辅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对于深入、持久的开展本地生活服务应该会有所帮助。
你是专业论坛的前站长,正准备迈入移动互联网的康庄大道,而你的论坛本身就是以搜集某些专业数据为主,只是以前这些数据都是由用户登录论坛后手动输入。那么这对你的转型应该也是个好帮手,操作方法同上。
当然,“参与式感知”对于大公司来说,存在无限的可能,因为他们握有海量的用户,也有足够的资源对用户进行反馈和鼓励,地图类应用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未来,随着智能手机进一步普及和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可以预见大公司们会更加倾情的投入这个领域。最低限度,医疗和健康这块大蛋糕是它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机会真正属于教育、科研、NGO、公益组织或公共事业。利用智能手机,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更广泛、更及时、更全面的采集人们普遍关心的数据,吸引更多的人群有效参与环境、社会等问题的监测与处理。如果这一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的技术应用方式能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亦对公共问题有所贡献,则善莫大焉。
尾声
当你在四月初一那天背着棉花赶到上地时,大雨倾盆而至。看看目露怜悯、一脸深情的女朋友,望望乌云低沉的苍天。你愤怒的咆哮道:“我也要参与!我也要感知。”你愤怒的拿出手机,在雨水中愤怒的输入“上地,晴,无风。”你愤怒的按下“提交”按钮。短暂的沉默之后,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愚人节已结束,请勿发送不实信息。祝你和女友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