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面的分析,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增加电煤消费是改善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果延续目前将煤电主要布局在东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式,东中部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还会大幅度增加,虽然燃煤发电具有集中高效控制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优势,但大规模增加燃煤电厂建设,势必会增加东中部环境改善的难度。同时,未来我国煤炭生产将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新等西部北部省区,大规模在东中部布局燃煤发电,长期困扰我国的煤炭运力紧张、电煤供应保障度不高的煤电运矛盾,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无论从改善东中部环境质量,还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电运难题,都迫切需要将未来新增煤电主要布局在环境承载力裕度较大的西部和北部煤炭产区。根据国家电网规划方案,即使不考虑将直接燃烧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煤逐步转化为发电用煤,2010〜2020年间我国东中部地区仍将新增2.4亿千瓦的煤电电力受入需求,2020年东中部地区少燃烧5亿多吨煤炭,将有效支持这些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输煤输电并举,东中部地区利用洗精煤,可提高已有电厂燃煤质量和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
如此大规模的跨区煤电输送需求,加之我国西部北部煤电基地与东中部能源消费中心的距离一般为800〜3000公里,现有输电技术难以承担如此电力传输重任,加快特高压输电建设将是最佳选择。
特高压跨区输电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难题
改善我国环境质量,需要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迅速发展,水电也需要大规模开发,解决清洁能源发电消纳难题,特高压跨区输电加快发展将是必然之选。
特高压输电使“三北”地区的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消纳,这将大幅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对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接纳能力,为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辟了强大电力输送通道。研究表明,如果仅考虑本省内的风电消纳能力,2020年全国可开发的风电规模仅为1亿千瓦左右;而通过特高压跨区联网,全国风电开发规模有望增加一倍。2020年,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将达到3.5亿千瓦,其中跨区输送规模将达到7500万千瓦。
综上所述,特高压电网作为能源跨区输送的大动脉,是改善我国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核心举措,必须加快发展。初步测算表明,综合考虑特高压电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推动煤电布局优化这二者因素,2015年与2020年电力行业对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将分别比2010年降低24%与39%。如果进一步考虑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我国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治理效果还将进一步显著提高。
(作者: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