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协同合作商业运营
2012年11月7日,青岛供电公司收到了一张特殊的支票。这张支票面额并不大,但意义重大。它是青岛交运集团交纳的电动公交车充换电服务费,也是青岛薛家岛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电站运行以来收取的第一笔服务费。这不仅标志着青岛供电公司实现了电动公交车换电模式的运营收费,也为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商业化运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青岛市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成功商业运营,离不开多方合作共赢的协同运营模式。青岛供电公司与用户确立了动态联系机制和联合调度机制,安装车辆监控系统,调度人员根据充换电历史统计数据及车辆位置、运行状况、剩余SOC等实时信息进行统筹调度,优化车辆充换电行为,保证车辆和充换电服务网络的有效运行。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当运行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应急电话与青岛供电公司服务中心联系,就近请求应急救援,与许继集团公司共同研制了专用应急车,配置在青岛市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关键位置,保障车辆安全运行。
在收费方面,青岛供电公司创新采用电池度对电量进行计量,在服务车辆上安装直流电表,通过计量电池出口侧电池度进行结算,每次换电都产生一张由操作员和司机双方签字认可的业务单。经过与青岛市物价局、财政局、交通委多次讨论协商,最终确定以油电差价为依据,与油价联动的动态价格测算方式,按月与公交企业进行电量的核收,与客户共同寻求价格动态平衡,实现共赢。
截止2012年底,青岛市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服务的电动汽车累计消耗电量达1100万电池度,为青岛供电公司直接创收2700余万元。现在青岛市的200辆电动公交车每天消耗电量4万余电池度,2013年底,青岛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50辆,届时,青岛市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将为青岛供电公司累计创收破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收费亿元的突破。
青岛供电公司的商业运营方式节省了客户的行车成本,体现了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的优越性,合理有效实现了电网企业和公交企业的双赢,得到了双方认可,为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商业化运营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追求技术进步管理创新
截至2012年末,青岛薛家岛示范电站已经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超过5300人次,同样在进行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运营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多地政府、电力部门多次前往示范电站考察交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薛家岛示范电站建成时是世界功能最全的充换电站,很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青岛供电公司没有安于现状,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探索创新,将青岛市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
青岛供电公司通过组织调研、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与汽车、电池制造单位的合作交流,针对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壁垒和瓶颈,取众家之所长,展开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电动汽车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促进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应用普及与市场发展。加强与汽车制造及相关研究企业机构合作,分别与上海申沃、长春一汽、临沂沂星、北汽福田等汽车制造企业展开合作,规范通讯协议和通讯接口,重点研究电动汽车多箱快换技术,研制出高质量、高安全、低能耗、快换型电动汽车。
电池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为解决其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青岛供电公司加强与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与万向集团、天津力神等行业优势单位展开合作与交流,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优化充电策略,开发新型高质量长寿命电池和高效电池管理系统,研制电池健康状况快速评估技术、电池维护技术,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青岛供电公司鼓励开展技术改进和管理创新,加强对充换电设备的研究,通过提高充换电设备的技术参数,降低电池配比,减少充电架及充电机、备用电池数量,缩减设备成本。青岛薛家岛示范电站建设时电池配比为1:1.65,通过增快换电设备侧移框速度,增大充电电流到95A等措施,成功将电池配比降低到1:1.5,直接节省电池租赁费用1600余万。
开拓不止,创新不息,青岛供电公司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电网企业精神,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商业化运营的道路上,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加快推进青岛市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构建绿色出行网络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