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焦点:生产本地化
显然,以巨额财政补贴为基础的杭州项目想要顺利推进,离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将无以为继。而尽管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都希望把“杭州模式”坐实,但以项目运营为基础,实现电池-整车-换电网络这一产业链的本地化,早已成为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议题。
因此,9万组电池箱从何而来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8月初,一位杭州本地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航锂电洛阳电池生产基地远在千里之外,靠远程“供电”太不现实,中航锂电需要在杭州成立公司生产电池。成飞集成8月24日发布的“成立中航锂电(杭州)有限公司的公告”似乎也证实了这位人士的预测。
该公告称,中航锂电拟以自有资金3000万元出资,在杭州市成立其全资子公司“中航锂电(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杭州)”,占注册资本的100%,利用杭州市政府关于电动汽车租赁的优惠扶持政策,参与实施电动车租赁项目,以全新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促进公司锂电池销售。
8月23日,成飞集成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关于为中航锂电(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杭州’)提供最高额贷款担保的议案》进行了审议,并获得了董事会的全票通过。虽然该议案尚需要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但中航杭州距离正式成立已经更进一步了。
同时,成飞集成发布的《关于为中航锂电(杭州)有限公司提供最高额贷款担保的公告》显示,“该项目可享受新能源发展项目贷款优惠,中航杭州可享受的贷款比率为1:4,利率享受国家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因此,根据中航杭州注册资本3000万元核算,可申请初期贷款约1.2亿元”。有了资金保证,杭州项目所需电池是否真会由中航杭州生产,避免千里供“电”呢?
关于此问题,房荣在采访中向记者透露,杭州项目前期,中航杭州仅扮演销售角色,未来是否建立生产线还无法确定,需根据项目的进度做下一步决定。
他告诉记者,中航锂电在洛阳已具备1.8亿安时的生产能力,如果项目顺利启动,中航锂电在项目运营初期将充分利用洛阳的产能生产电池并运往杭州,通过中航杭州进行销售,远程供“电”完全可以满足项目所需。但他同时透露,如果项目需求电池量过大,不排除在中航杭州建立生产线的可能。
但由于杭州项目投入规模巨大,中航方面希望地方政府在项目启动后继续提供系列政策支持,如前文房荣所述“减免购置税、免费停车、允许驰入西湖景区”等条款尚未得到明确承诺,所以才出现这种“母公司发布公告成立公司,但是否本地化生产尚需观察”的有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