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企业的评价标准也日渐倾向考察节能率。刚刚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提出了“车型燃料消耗量+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全新评价体系,以推动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这意味着,车企如果想要推出一款大排量豪华车,则必须为了维持总体减排目标而推出节能或新能源车型。
多项政策的协同促进,搭配国家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逐步放松,共同推动汽车工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显示出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紧迫性,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紧迫性。自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来,政府支持及市场开拓的力度在全球都领先,但是支持项目的审核、补贴资金的跟踪及企业自身动力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关键技术上的进步缓慢,越发展越滞后。而今,面临外国车企开发的节能与新能源产品的热销,如果不及时转型,或将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走上依赖外资的“市场换技术”的老路。
跨国车企纷纷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寄托于中国市场,对国内车企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一位大型车企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传统汽车技术强国,由于在发动机等优势技术上投入巨资,并具有比较优势,限制了其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和发展。不仅如此,新技术的发展本身是一种“毁灭性创造”的过程,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收回研发的巨额投资之前,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不足;此外,石油产业等既得利益者均在对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这些因素都严重阻挠了传统汽车强国的国内市场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跨国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备受PM2.5困扰的中国市场。
内外部的双重驱动,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必须摒弃浮躁心态,认识到问题与不足,脚踏实地谋求技术进步。在必要的时候,国家可积极推动企业之间搭建共同的研发平台,开发共性技术,以合力缩短汽车方面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进程,确保我国汽车工业能够抓住新能源机遇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