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ABB可以接受仅占49%的控股权呢?
有分析指出,其实在电网自动化市场,ABB落后于竞争对手国电南自,去年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业务为10.8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6.15%),ABB在中国二次电力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大约在3.5亿元左右,因此控股权在国电南自方自然合情合理。
“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ABB在中国二次设备市场步步后退,份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市场上新的王者出现。从ABB的角度讲,它在中国市场重新获得更大份额的实际价值,要大于从51%到49%相差2%的控股权荣誉感。”业内人士说。
据悉,ABB的二次设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变压器保护装置40%以上的份额由ABB一家控制,其余40%~50%由西门子、GE等洋品牌瓜分,洋品牌售价50万美元。1997年,国电南自研制出第一台进口替代产品,售价仅为50万元人民币。中国本土惯用的低价策略作用显现,逐步把拒绝低价竞争的ABB等洋品牌从二次电力设备市场上逼退。因此从市场角度来说,如果ABB不调整新的战略,惟恐将会错过中国近些年持续升温的智能电网盛宴。
而对于国电南自来说,受益最大的部分则是,公司将可能在国际市场中获得跨越式发展。国电南自在成为国内二次设备龙头之后,一直希望走出去,占领国际二次设备市场。但没有更广泛直接的销售渠道,若自己在国际上铺设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成本太高。而ABB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国电南自二次设备与ABB成为一家后,ABB国际上二次设备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同样可以销售国电南自合资公司的产品。
由此,ABB与国电南自,双方在各取所需中成就了本次的“联姻”。
跨国公司寻求联盟渐成趋势
仔细研究会发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9~1991年,跨国公司投资规模较小,以加工贸易为主;从1992~2000年,跨国公司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制造业为主要领域;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趋势,区域更广且领域更宽。
从本文上述两大“联姻”不难看出,和10年前跨国公司力求独立发展形成天壤之别的是,如今它们更倾向于“联合”某个本土公司形成“联盟阵地”。
跨国公司为何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单独建设一家工厂,难道因为资金出现了重大问题?
“其实合资或者并购本土公司的资金,我们也完全可以建设一个全新的工厂,资金问题基本上不会成为跨国公司发展中的障碍。”在今年一季度,记者曾与某跨国公司详细聊过此事,对方这样向记者答道。
“那为何要选择并购的方式呢?利用被并购企业固有的厂房吗?”记者追问到。
“实际上新建的车间要远比固有的车间先进。在车间与厂房方面被并购的企业没有很明显的优势。其实,跨国公司更看中对方是否拥有雄厚的技术底蕴以及市场开发能力。”对方一语道出玄机。
由此不难看出,技术与市场才是跨国公司关注的两个核心根本问题。若选择新的工厂,虽然可以拥有100%的控股权与一流的车间,但技术瓶颈与一只精干的销售队伍则成为新工厂的绊脚石。因此在此背景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本土企业联合,通过共同构筑新利益集团从而取得良好的市场占有率。
上述两个案例,恰恰则是两个典型的案例:施耐德电气寄希望通过与利德华福的合作,补充、提升自身在中压变频器领域的技术实力;ABB则通过与国电南自的合作,提高二次设备领域销售。两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考虑,但反映出的共同趋势则是,跨国公司正在通过与本土公司联合谋求新的发展。
而在最近两年,选择与施耐德电气、ABB一样,寻求与本土公司合作的公司已越来越多。全球金融危机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的意义在于,跨国公司终于发现,中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赢利市场,而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主战场。
于是,在新背景下,跨国公司纷纷在战略中做出了巨大调整,显然与本土公司合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